第三十二章 重回秦淮河 清初第一功臣
第二天下午,一艘插著郑氏標旗的五百吨盖伦船在金陵靠港。
金陵码头,是当年郑和下西洋製造宝船的地方。宝船到底有多大有爭议,反正金陵码头足够大,区区五百吨的武装帆船停靠毫无问题就是了。
大明搞隆庆开海,其实就是把厦门附近的月港划出去,允许洋人来贸易而已。剩下的所有港口,还是不准洋船进的,所以金陵港已经好久没有这么大的远洋船靠岸了。
跟周边普遍一两百吨的硬帆货船比,盖伦船高大的三桅,一朵朵洁白的软帆,炮窗內三十二磅巨炮黑洞洞的炮口分外地醒目,船上三三两两的弗朗机人更让围观者好奇。
倒是没人莫名惊诧。那些洋人明显是被僱佣的水手,打杂的。飘扬的郑氏旗给了大家很好的安全感,郑氏就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大明海军。
末期的大明是个撕裂的国度。农业社会的北方流民四起,饿殍满地,千里无鸡鸣,反旗遍地。
眾正盈朝,东南的士族子弟控制了朝堂。
没了京营、东厂、锦衣卫作为爪牙的皇帝毫无发言权,並没有从富裕的东南向北方搞转移支付的权威。
资本控制的江南偃武修文,经济繁荣,贵族豪绅富商过著纸醉金迷的生活,儼然太平盛世。
结果就是,北方人脑子打出了狗脑子,皇上上吊,大明都没了。胡虏铁蹄錚錚,正野心勃勃准备踏遍万里河山。
金陵这边,唯一的变化就是多了个弘光小朝廷,歌照唱,舞照跳。
此刻,满清刚刚占据了京师,正在紧张地调动兵马,调整战爭资源,大顺退守潼关,都没空追击。
新成立的弘光朝廷,下属军队触角向北一直探到开封,自信满满,觉得据江保淮,维持个偏安局面不成问题。
大多数人,包括精忠报国的史可法,都还打著“借虏平寇”,干掉闯贼为第一要务的主意。
不知道雄心万丈的满清摄政王已经有了平定天下之志,准备跟先辈一样立马吴山第一峰了。
这种心態之下,新的海船到来,大批的货栈商人立刻扑了上去。看看来自远洋的货船,有没有带来新奇的玩意。
货船不负眾人的期望。南洋的香料,转口自天竺波斯的绒毯,大员的香蕉菠萝,釜山的李朝丝绸,乃至佛山的铁锅,泉州的珍珠,一件件样品被搬了下来。
冒府的老管家带著伙计,跟来採购的商人討价还价,一副来做生意的姿態。
热闹的交易气氛中,一支小队伍悄悄下船,向繁华的秦淮河岸而去。
金陵的贡院跟秦淮河的烟之地隔河相望。每隔三年一次的乡试,各地来赶考的秀才们,一般就就近住在秦淮河边的烟柳巷。红袖添香,更显得文採风流不是?
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座主体由二层红楼构成的小院静悄悄的,平时一直閒置,只有打扫的老僕出现。
这是主人家专门为了来贡院赶考,购置的別业,三年才住一次。
谁这么牛逼?如皋首富冒辟疆,如今的刘子敬。
一支小队伍沿大街而来,一名壮汉带著二十名身背火枪的家丁开路,后面是两辆在港口雇的华贵马车,再后面,跟著三十个年轻女子。
这样的队伍在高官云集的金陵城毫不显眼。秦淮河的吃瓜群眾倒是对谁坐在车里感兴趣,这又是哪位贵人来消费了?
很快,路边的一座座院子里,探出头来看热闹的都得到了答案。
第一辆马车帘笼高卷,里面坐的赫然是已经从良有了令人羡慕归宿的旧时姐妹董小宛。
第二辆马车帘子掛著,里面坐著什么人不知道,大概也是来自如皋的贵妇?
后面跟的女人应该都是冒府的丫鬟僕妇,有婆子上前八卦地打听,得到了友好的回答,“冒家二夫人董氏静极思动,回金陵来看望往日交好的姐妹来了。”
其实这三十个人里,只有十个是冒府丫鬟,剩下的步履整齐,紧紧护在第二辆车后面,裙下藏著短刀。
第二辆车里坐著刘子敬和陈圆圆,他们两个理论上应该在西安,所以不能在公眾场合露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