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张党猛猛攻! 吾非相,乃摄也
殿內眾人也收到了张懋修的眼神示意。
在当下大明依旧是张居正为首辅的局势之下。
谁也不能忽视了这位相爷公子的存在。
尤其是在张相爷如今称病居家,而在朝中,便是这位张三公子离著皇帝最近的情况下。
眼看著今日这场朝会至此。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小皇帝对这位新科状元郎的那份信任和倚重。
或许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
但大多数人觉得,或许这是因为张懋修和小皇帝年龄相近,只比皇帝年长几岁的缘故。
但不论如何。
年纪轻轻的张懋修,能每日都侍奉在圣驾旁边,那就是能隨时对皇帝產生影响的因素。
户部尚书张学顏立马开口道:“皇上,臣以为张翰林所諫之事可行!”
说罢。
这位户部尚书,看了张懋修一眼。
隨后便又看向兵部尚书方逢时。
“自武宗之后,世宗皇帝用夏言为首辅,夏言举曾铣,试復套,为严嵩所害中断,我朝至今再不復河套之地。自失河套以来,军中所需战马,每况愈下。加之九边情蔽,我朝如今只能於九边固守长城,难出关外清剿蒙古贼寇。”
“若能摒弃如今正行的互市,仿月港市舶司行开边通商,定通商之地,命官员督办,以张翰林之言,拉拢分化关外草原各部,以盐茶丝绸易良马,则可不我九边將士战马。”
“臣犹记,近年以来,戚少保督蓟州、昌平、保定、辽东等处,多有进言,军中缺马,灵活不如蒙古,这些年来遂以修建长城、戍堡为主,抵御蒙古南犯。”
“戚少保將帅之谋,若得大军灵活,必当能领兵前出,横扫关外,说不得我朝有朝一日亦可重复河套,再掌大寧。使辽东与宣府连成一体,则京北方向昌平、密云等处戍卫减轻,蓟镇隱为后方。如此一来,京师便可更加无虞。”
隨著张学顏开口。
先前被他看了一眼的兵部尚书方逢时,亦是轻步上前。
“臣附议。”
“户部谋国之言。”
“我朝自太祖、成祖之后,军中多缺良马,昔宪宗皇帝、武宗皇帝,操练兵马,整飭军备,尝引兵出关,宪宗犁庭扫穴,武宗在位蒙古多年不南。”
“若能如张翰林之言,分化拉拢今时关外各部,互易物资,仅谋取良马充盈军中,便是大善一件!”
“臣掌兵部,戚少保確曾有言,因军中缺马,不得不结阵建墙,固守长城戍堡,少有外出攻略。此非戚少保无驭兵出征之才,实出关无轻便灵活。”
军国之事。
歷来都是朝廷里的大事。
张学顏和方逢时先后开口,无疑是將张懋修提出的开九边关口通商,和朝廷在九边的军事目的联繫在了一起。
那这件事就是大事了。
只要是合理的,即便可能存在疏漏或者弊端,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见到张学顏和方逢时先后开口。
太常寺卿温纯眉头一紧,心中一念而过,立马开口道:“皇上,我朝短缺良马,非今日才有。宪宗能犁庭扫穴,武宗能拒敌多年,亦非是军中有了战马。自我朝立国以来,火器大行,如今边军之中火器最多。如二位部堂所言,戚少保麾下士卒,有七八成皆配火器。”
“戚少保镇守边关多年,有长城、戍堡闹不可破之功,亦有火器之利,而慑敌不敢前之因。”
“而一旦我朝效仿月港市舶司之设,以此取代当下朝廷与蒙古互市之制,则必然引来蒙古各部瞩目,皆欲取利,而利薄之下,则草原必生大爭。一旦贼出雄才,一合草原,臣篤定贼寇必当大举南犯。”
“与其开通商之事,不如限於当下之制,穷蒙古各部以免爭斗,断蒙古各部所需,使其手无缚鸡之力。”
眼看著温纯字字珠璣,辩驳的条理清晰。
张四维眼底闪过一道欣慰。
身为晋党魁首,自己岂能坐视朝廷和关外的蒙古人大做买卖?
无非是一桩生意而已。
为甚就不能是晋党晋人独享?
偏要让朝廷横插一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