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链条运输 明末岭南创业史
陈子壮见大家心情各异,於是说道:“新教材虽然编好了,但教这门课的人,可不一般。需要懂得文中所说的物理常识,知道农业耕种,明白日常器物的原理,不是一般只读四书五经的私塾老师能胜任的。该怎么办呢?”
议论声一下子停了,讲堂里陷入沉默。
是啊,道理讲得通,文章写得好,可谁来教呢?尤其是那些格物常识,普通的老师自己都搞不清楚。
陈子壮拋出了他的解决办法:“我们书院的学生,经过这次编写过程,对文中的道理都已经很清楚了。而且你们年轻有朝气,思维活跃,和蒙童的年龄差距比老学究们小,说话想法都更容易接近。我打算招募书院的学生志愿者,在空閒时间,去纺织工坊附属的蒙学学堂,轮流讲授这本《启智箴》,教学对象就是工坊里工匠们年幼的子女。”
“啊?我们去教小孩子,这合適吗?”
“工匠的子女,由我们来教,是不是有失身份?”
李德贤直接小声嘀咕:“这种琐碎的事情,会不会耽误我们考科举的正事?”
不少人微微点头,觉得教蒙童有失身份,也浪费时间。
陈子壮把大家的反应都看在眼里:“凡是报名的志愿者,一天大约授课两个时辰。累计授课满十天的,可以获得和我,在这书院静室里,一对一请教四分之一时辰的机会。学业上的问题、人生的困惑、经义的疑难、世事的烦恼,都可以问。名额有限,以司务司记录的教学签到时间为准。同时,司务司还会另外提供定额的授课补贴,按授课天数发放。”
眾人顿时不说话了。
想要请教机会的,想要补贴的,各取所需,不再犹豫。
之后,一张崭新的告示贴在书院外。
招募《琼林启智箴》教授志愿者启事下方细则清晰,包括授课地点、时间安排、记录方式、以及“累计授课满十日,凭记录可享夫子一对一学业指点一刻钟。限额十五名,按授课完成次序为准。另附每日授课资费二十文。”
学子们围拢著,议论声鼎沸。
林承曜挤在人群中,仔细看完告示,深吸一口气,对身边同伴低声道:“虽不甚认同其去教匠户子弟,更不喜其中杂糅夷狄之说,然能与夫子当面论学解惑,此机万不可失。即便只为论辩,也值此一行!”
不远处的迴廊下,陈子壮负手而立,静静地看著布告栏前的喧闹。费尔南多站在他身侧。
“著书立说,易。”陈子壮望著那些签下名字的年轻身影,意味深长地说,“知行合一,难。此策核心在观其心性,察其为人处世之真实。费先生,可愿閒暇时,亦为这些『先生』们,指点一二文中格物之细节?”
费尔南多脸上露出欣然之色,用力点头:“乐见其成!陈大人!此亦是传播理性之光,善莫大焉!”
他隨即又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不过我的官话,还是不好。孩子们听不懂,先生们也可能听不懂。可时常来找您学习官话吗?毕竟只有您懂得我家乡语言。”
陈子壮微笑頷首:“隨时可来。教学相长,汝之官话精进,於我书院亦是大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