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曼哈顿计划 从电工开始的火红年代
转眼过了许久,华罗庚两人这才结束探討。
然后提及了前面说过的那个问题:往国外发表论文。
是交由《数学进展》海外版直接发行,还是交给国外顶刊发行呢?
“段主任,华学部,肯定是由我们《数学进展》直接发行啊。”
刘培东立马说道。
《数学进展》有海外版,这是跟国外数学界沟通的桥樑。
只不过所谓的海外版,其实就只是在港岛有一点影响力。
在欧美国家,那就是连三流期刊都不如。
发行量非常少。
原因也很简单,国內数学界十分『贫瘠』写不出什么好的论文。
两年前,华罗庚在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的同时,还完成了《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这篇论文。
他不仅通过这篇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並且还先后出版了中、英、俄文版专著。
所以这时候的国內,能够拿的出手的数学家,是有数的。
类似郭永怀、秦元勛、苏步青等人,他们要么专注於数学应用,要么写出来的数学理论文章,没什么影响力。
陈景润在五七年已经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在华罗庚组织的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中心的数论討论班当中,担任实习研究员。
而陈景润要在七二年才证明『1+2』,並且是直到七三年《中国科学》这才刊登了他的证明论文全过程。
所以国內数学界,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理论数学研究员,非常非常少。
这就是为什么《数学进展》在国际上的发行量如此低下的重要原因。
发行量少,也意味著,一旦让《数学进展》发行周志民这篇论文,那么肯定很难被国际数学界主流看到。
段学復看向刘培东,问道:
“你能保证《数学进展》可以趁此机会快速崛起,扩大影响力吗?”
华罗庚却突然道:
“老段,你说我们同步进行,怎么样?”
“一边让《数学进展》发表,另一边则是把这篇论文投稿给国外各国的期刊,同时我还会给我的那些朋友写信....”
他跟国外的保罗埃尔德什等数学家都是朋友。
经常保持通信,每年两三封信件的频率,虽然不高,但也足以让华罗庚了解国外数学界的情况。
段学復闻言,沉默不语。
刘培东很想反对,却说不出口。
谁让现在的华罗庚是国內数学界第一人呢?
看看他兼职的岗位,就知道他有多么牛逼了。
中科院数学所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计算数学所所长、中科大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等职位。
“那就按照你说的来处理吧。”
突然,段学復开口道:
“《数学进展》是我们的期刊,肯定需要扶持一下,但周志民这篇论文也非常不错,更应该让国外看到....”
群论分类理论工程,相当於曼哈顿计划,在国外已经持续半个多世纪了。
至今仍然还没有完成。
这个学科还可以继续深挖下去。
而周志民的《奇数阶定理》,重要性非常大,可以说是有限单群分类的开始。
当然需要让全球数学界都看到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