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23岁,你继续拍摄…… 演员模拟器从0开始
那个男孩犹豫了一下,两扎都买了下来。
他其实手头有不?少零花钱,当然只是相比于其他的村里孩子而言的。
这个男孩也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还有个弟弟陪在父母身?边,在城里读书。
生他的时候太早了,父母赚的钱还不?够租房子,自己?都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哪有地方放孩子?
所以他就被送回了老家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生孩子,生了又?不?养。
虽然很?无语,但是这种现象非常常见。
过了几?年,父母成了高级工,收入增加了,租了房子可以养孩子了,却又?生了二胎,房子里只能放下一个孩子,也只能供得起一个没?有户口的孩子在大城市里上私立学?校,所以他还是待在老家。
父母也许怀有一些愧疚,所以会按照日子每天给他几?块钱零花钱,在过年的时候交给爷爷奶奶,让他们?按月给或者按周给,因为是孙子,爷爷奶奶倒也没?有抠他的钱。
包括之前孩子们?在玩的羽毛球,也是父母带给他的。
这些钱和城里来的玩具足够让这个孩子成为村里的孩子王,尽管每天几?块钱可能只是弟弟订鲜奶的费用。
电影发生的季节是秋天,距离这个孩子的父母上一次回老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所以他手里的羽毛球已经秃了,拍子上也断了线。
这个孩子的父母回回家的频率比马戏团来这个村子的频率还低。
这就是留守儿童的困境。
因为一直没?有待在父母身?边,所以和父母没?什么感情?;因为农村的教育条件比不?上城里,所以学?习也比不?上跟在父母身?边的弟弟;又?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又?“没?见识”,即使后面被接到城里,也会被父母觉得畏首畏尾不?大气。
跟父母压根没?有感情?,又?大概率学?习不?好?,这些孩子未来很?可能会重复他们?父母的道路,等到十七八岁就辍学?进城打工。
以前的留守儿童还好?些,在农村没?什么玩的,还会认真读读书;电子产品越来越流行?以后,很?多留守儿童会沉迷手机了,因为爷爷奶奶也没?什么耐心带他们?,能够让一个孩子安安静静不?惹事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个手机。
而他们?跟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弟弟是“城里人?”,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就算读不?了书打工,至少眼界开?阔些,打工工资可能还更?高。
这样对?两个孩子极其不?公平的培养方式早晚会闹出乱子来。
男孩在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中,一下子拿下了两箱可乐,几?个孩子上来帮他搬,希望自己?能借此喝上几?口。
村子里的各处离祠堂都不?是很?远,把东西拿走以后,没?过多久孩子们?又?回来了,这次有不?少老人?也听?到卖货郎来了的吆喝,拿着钱过来买些生活用品。
孩子里的主角这次也出现了,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爷爷则跟在边上,一家三口走到了货车旁边。
爷爷背上背着个背篓,奶奶挎着个篮子。
“嗖(收)山货喽?”奶奶用夹杂着浓厚口音的方言问梁丽雯。
“嗖的!”梁丽雯一抬手就从车上拿下来个电子秤,放在地上。
用过体重秤的大家都知道,秤这种玩意儿是要放在很?平的地方才会显数字的,梁丽雯这个是那种指针转动指向数字的秤,不?是显示数字的液晶屏,所以就算没?放平也能用,只不?过不?准。
相比起杂技团版本,马戏团当然是好?人?,但好?人?也有多样性,稍微扣一点点,是人?之天性。
奶奶从篮子里摸出来个纸包,然后把手里的篮子交给梁丽雯。
梁丽雯在秤上撑开?一张卡纸,把篮子里的干蘑菇都倒在了上面:“五斤……六两,我给三百块钱。”
奶奶抠着手指头算了一下,算不?太清楚,就低头问孙女:“宁宁给算算,这是多少钱一斤?”
孙女的小演员自己?六岁,演的角色大个一两岁,还不?是能算这么大数字除法的时候,不?过她很?聪明?,还是算了一下:“五十……五十一,不?对?,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多了,五十三块多!”
奶奶摇头:“那不?成,最少给五十五一斤。”
“五十五一斤是……”梁丽雯想掏计算器,但是孙女先报了数字,“三百零八!”
“真聪明!”梁丽雯笑着夸了孙女几?句,想了想道,“咱们?也别争了,我给您三百,剩下的还给您补个零,给小姑娘挑十块钱吃的吧,”
“成!”奶奶觉得挺划算,点头了,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奶奶推推孙女的后脑勺:“宁宁你去挑点吃的,爷爷奶奶在这边把剩下的都卖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