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咱们一起努力,争取住…… 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不限名额,而且还没有游客……他们拍写真正好可以拍到很多空旷的大场景!
“这个时间段他们肯定是认真考虑过的。五点到八点半还没开门营业,很适合拍照,而且说不定会有晨雾。上午十一点半到一点半,游客大多都在吃饭;下午五点到六点半,也是吃饭的阶段,还可以拍到夕阳;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游客都散场了……”
的确是最不惊扰游客的几个时间点。
清河古镇这样安排,就说明他们的本意也不是想要一刀切。
王哥赞同:“如果按照这个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咱们不能再卷价格抢地盘了,得转向拼服务、拼质量、拼口碑!能预约到黄金时段的,要么是手速快,要么是客户愿意为这个时段付费。”
抽烟的那个摄影师又靠回了沙发,接话道:“愿意为优质服务买单的客户,通常也更优质,不会像有些低价单的客人那样难伺候。这对提升我们整体单价和口碑,的确是有些好处……”
王哥的分析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一些浮躁的怒火,让不少人开始冷静思考。
“王哥说得有道理。”刚那个年轻的摄影师摸着下巴,“以前为了抢个好位置,我得让助理提前一两个小时去占着,人工成本不说,还经常跟人起冲突。要是能预约到固定时段和区域,省下这些扯皮的精力,专心服务客户,这钱……花得倒也值。”
“而且,那些打游击的、不守规矩的、像刘大头那样败坏行业名声的,肯定会被挡在外面或者被罚得不敢来。”另一个摄影师补充道,“市场会干净不少。对我们这些正规注册、愿意遵守规则的工作室,反而是保护。”
“可这场地费……大概多少?”有人问出了关键。
摄影助理翻了翻手机:“公告没说具体数额,细则会在登记系统上线时公布。”
“只要别太离谱,在成本可控范围内,我觉得可以接受。”王哥总结道。
他顿了顿,看向众人:“我觉得按照现在清河古镇这个风格,以后会带动一大波文化深度游的流量。这种游客,往往更愿意为有品质的、有文化内涵的写真付费。我们与其抱怨,不如想想怎么搭上这趟车,提升自己的拍摄主题和服务,匹配古镇的文化调性。”
王哥这番话,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新的涟漪。抱怨声渐渐小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声的讨论和计算:
“黄金夕阳时段,就算贵点,客户为了效果可能也愿意买单。”
“限名额好啊,不用恶性竞争压价了。而且,虽然每天能拍的单量会减少,但每单的价格会提升,这样算下来,也还好。”
“咱们得赶紧研究怎么注册登记,抢第一批名额。”
“服装道具得升级了,得配得上古镇的文化氛围……”
王哥和最先反应过来的工作室老板对望一眼,两人都笑了笑,也都知道对方没有说出口的话——不管怎么样,在这个调整的过程里绝对会死一批低价位的品质上不去的小工作室。
第二天,清河古镇管理处便迎来了登记注册的摄影师潮。没有哪个靠这个吃饭的人会愿意被排除在秩序之外。
路晓琪的确不是想要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商拍,毕竟,这个东西就是现在的趋势和潮流,禁也禁不掉,做得太严苛了说不定还影响游客口碑。
她也不靠着场地费用来发财。
在收费策略上面她很克制——只有最早和最晚的那两个时间段是收费的,因为这两段时间本是不对外开放的,算是额外为了他们开放。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段都免费,摄影师只需购票或者凭年卡入园,并严格遵守“不圈地、不扰客、快拍快走”的规范即可。
因此,摄影师们看了之后,都很爽快地交了五千保证金。
路晓琪心知肚明,总会有心存侥幸者尝试伪装游客潜入拍摄。为此,古镇保安的日常巡逻多了一项精准任务:识别并规劝这些“漏网之鱼”,最大程度减少潜在冲突。
新规落地不过数日,效果便显现了出来——
对于游客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那些曾经被商拍霸占的热门打卡点终于清净了。他们可以悠闲地驻足欣赏、拍照留念,不再有等待的焦灼或被驱赶的尴尬。
保安的巡视也无形中提醒着普通游客注意拍照时长,大家形成了一种温和的默契。
偶尔也能看到佩戴景区“商拍许可”的摄影师带着客人在拍,但他们也再不会动辄铺开几米纱幔或者是用大型的照明设备占着公共空间。
摄影师们客客气气,游客们也报以理解与礼貌,还会饶有兴致围观一下,自己也举起手机拍两张,当做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游客中心关于“商拍占位”的新投诉几乎绝迹。
而对于摄影师来说,自从他们体验过清晨薄雾氤氲、深夜灯火阑珊、关键是还没人的清河古镇时,就再也回不去了——没有游客的古镇多好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