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松赞干布的决定 唐而皇之
离开两仪殿时,已经接近黄昏。
李长青乘坐著太子仪仗,一路向东宫而去,心中已开始盘算挑选学子的事宜。
回到东宫后,他顾不得休息,立刻命內侍传召国子监学子,前往东宫的崇文殿集合。
內侍不敢耽搁,连夜飞马赶至国子监传达命令。
不到一个时辰,崇文殿內便挤满了国子监的学子。
他们的年纪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不等,个个身著青色儒衫,脸上带著好奇与期待。
李长青缓步走进崇文殿,看著殿內密密麻麻的学子,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
“诸位学子,今日召集大家,是有一件大事要交与诸位。
近日番邦来朝,新罗、倭国等国对我大唐文化极为仰慕,恳请大唐派遣学子前去传播诗词歌赋。
孤决定从你们之中挑选一批优秀之人,前往各番邦小国行教化之功,不知你们可有意愿?”
话音刚落,崇文殿內瞬间沸腾起来。
不少国子监的学子们眼中满是激动与嚮往。
对於读书人而言,“教化四方”是毕生的追求,教化之功,更是圣人之功!
能將大唐的文化传播到番邦,让外邦之人领略大唐的诗词魅力,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对自身学识的认可。
“太子殿下,学生愿意前往!”
“殿下,学生自幼研习诗词,定能將大唐的诗词文化传授给外邦之人!”
“恳请殿下给学生一个机会!”
除去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眾多学子们热情高涨,声音此起彼伏,殿內的气氛无比热烈。
李长青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十分欣慰,还得是读书人啊。
不纯粹的是他们,最纯粹的也是他们。
抬手示意眾人安静,李长青继续说道:“大家的热情孤都看在眼里,但此次挑选极为严格,需满足三个条件。
其一,精通诗词歌赋;其二,口齿伶俐,善於与人沟通;其三,品行端正,忠於大唐,不可在外邦做出有损大唐顏面之事。”
隨后,李长青逐一进行面试。
从家世、学识、品行、能力等逐一考量。
经过三个时辰的筛选,最终选出了七十八个符合要求的学子。
这些学子个个面带喜色,激动得手都在微微颤抖。
其中一名三十多岁的学子,躬身说道:“太子殿下,学生定不辱使命,將我华夏诗词传遍外邦!”
李长青看著这群激动的国子监学子,神色忽然变得严肃起来:
“诸位,孤有一事要严令禁止。你们前往外邦,只需传授诗词歌赋,让外邦之民知晓我天朝之富饶、天朝百姓之幸福。除此之外,不得传播任何与诗词无关的內容。经史子集,前三样一律不准传播!诸子百家,全部禁止。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学子们闻言,顿时心中一凛。
虽然不知其中缘由,但还是老老实实应道:“学生谨记殿下教诲!”
李长青满意地点点头,语气缓和了几分:“你们放心,此次前往外邦,虽是辛苦之事,但也是你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待你们完成使命,回归大唐之后,孤定会向父皇举荐,让你们留京重用。”
“谢殿下!”
这番承诺让学子们更加激动,国子监学生的確有做官的机会,但也少啊,要与各大世家子弟竞爭。
而且即便得到了当官的机会,也大都分派到地方州县,少有能留京任职。
李长青的承诺,无异於给了他们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
待到国子监学子离开之后,李长青又琢磨著佛门高僧。
“也不知道玄奘法师有没有出发前往天竺,如今还在不在大唐?”
……
鸿臚寺的驛馆內,正上演著另一番景象。
突厥、高昌等国的使臣聚集在驛馆的大厅內,个个脸色铁青,对著新罗使臣金仁问与倭国使臣吉备真备发难。
突厥使臣吐迷度一拍桌子,怒声说道:“你们倒是得了好处,却让我们空欢喜一场!”
高昌使臣也跟著附和,语气中满是不满:“我们千里迢迢来到长安,所求无非是大唐丰厚的回礼,如今倒好,全给你们给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