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密室鉴高仿 文物唤醒系统:从修帐本开始
可张主任又一次打断:“林选手,你提供的帐册是你个人所有,银盒也是你参与挖掘的,会不会存在『你自己记错符號方向』的可能?毕竟这些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老物件,记忆偏差难免,没有第三方专家提前认证,这证据链不够完整吧?”
“有第三方认证。”林砚看向吴婆婆,“吴婆婆年轻时师从苏氏绣坊的第三代传人,绣过不少带藏物符的绣品,她可以作证;另外,省博物馆去年出版的《清代江南苏绣符號集》里,明確记载苏氏『泽』字符號末笔左倾,赵研究员作为该书的编委之一,也能佐证。”
吴婆婆立刻点头:“没错!我年轻时绣错一次『泽』字末笔,师父罚我拆了整整三天绣品,说这是苏氏的根,不能错;《清代江南苏绣符號集》我也有,里面的图和我当年学的一模一样。”赵研究员也附和:“这本书確实有记载,出版社可查,绝非个人杜撰。”
张主任的脸色微沉,拿起手机假装看时间,屏幕亮起的瞬间,林砚瞥见他桌下的手指飞快地按了下屏幕,像是在回復消息。
接下来鑑別布面老化时,林砚捏著仿品的边角轻轻弯折,又捏著中间部位弯折:“第三个造假点,布面是人工做旧。清代真布自然老化,边角因常年摩擦、受潮,脆化程度重,弯折时会发出『清脆的咔嗒声』;中间部位受摩擦少,脆化轻,弯折声偏闷;而仿品是用砂纸打磨+茶水浸泡做旧,整体脆化均匀,无论弯折边角还是中间,都是一样的『脆响』,没有自然过渡的层次感。”
他刚要拿出打火机,准备烧一点布角验证(真布烧后是灰白色粉末,人工做旧布会结黑硬结),张主任突然厉声制止:“鉴宝室禁止明火!万一损坏仿品,谁来负责?这是违规操作,不能算证据!”
“只是烧极小一块边角,不会损坏主体,而且提前报备过组委会,允许进行无损检测。”林砚看向赵研究员,对方点头:“可控范围內的检测,符合规则,我来盯著,保证不损坏仿品。”吴婆婆也说:“老法子鉴布,烧一烧最准,这点风险都不敢冒,怎么辨真偽?”
张主任拦不住,只能眼睁睁看著林砚烧布——仿品布角烧后果然结了黑硬结,而清代真布的残片烧后是鬆散的灰白色粉末,证据確凿。
最后说针脚收尾时,林砚用镊子挑起仿品的一根针脚末端:“第四个造假点,针脚收尾是机器打结。清代手工绣的针脚收尾,会把线藏进布纹里,只留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点;仿品的针脚末端有个细微的疙瘩,是机器绣的『死结』,挑开后能看到齐头的线端——手工绣会留长一点线藏进布纹,不会这么齐整。”
六十分钟刚到,三位评委低头合议。林砚清晰地听见张主任压低声音说:“第四个点的证据太『主观』,只是个小疙瘩,不能完全排除是手工失误,应该扣分。”赵研究员想反驳,却被吴婆婆拉了拉衣角——张主任是本地非遗中心的负责人,完全驳了面子也不妥。最后赵研究员只能妥协:“四个造假点均有效,但『针脚收尾』的表述稍欠细致,扣4分,本轮得分26。”
林砚收拾锦盒时,无意间瞥见张主任桌下的手机屏幕亮著,上面是一条未撤回的消息:“已按计划扣4分,后续再看。”发信人备註是“王”——他心里瞬间瞭然,却没声张,只是平静地走出鉴宝室。
鉴宝室外,大屏幕突然更新总分:“1.林砚(第一轮30+第二轮26)总分56分;2.李老(第一轮30+第二轮25)总分55分;3.刘梅(第一轮18+第二轮24)总分42分”。4.xxxx 5xxxx等。
王老师看到分数时,脸色瞬间沉了——没想到只扣了4分;刘梅的肩膀又垮了下去,眼底的期待变成了绝望。
苏桂兰衝过来,紧紧握住林砚的手,银鐲子在他手腕上蹭得发烫:“孩子,58分!比李老还高!太不容易了!”夏晓雨举著手机,弹幕里满是“太牛了,林矾加油,冠军肯定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