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秋染清溪传捷报 手作温情跨重洋 四合院之福地主宰
正说著,周师傅扛著一捆新劈好的竹条走进来,竹条泛著浅黄的光泽,还带著水汽。“刚从后山砍的楠竹,韧性好,编手柄正合適。”他把竹条靠在墙角,擦了擦汗,“阿明说你们要加厚围巾架?我下午就带著学员改,保证不耽误秋冬款的出货。”苏晚点点头,又把米兰订单的事跟他说了,周师傅眼睛一亮:“五百个手袋?那可得加把劲!我晚上让学员们多练会儿,爭取把竹编手柄的工期提前。”
当天下午,荷染工坊就忙了起来。王婶带著两个村民在染房里熬煮栗子壳染料,陶缸里的液体咕嘟咕嘟冒著泡,浅褐色的蒸汽里带著栗子的清香;周师傅和学员们坐在院子里劈竹丝,竹刀划过竹条的声音清脆悦耳,细长的竹丝在他们手里翻飞,很快就堆成了小山;林晓则拿著竹丝反覆练习编书籤,手指被竹丝磨得发红,却只顾著跟周师傅请教刻字的技巧——她特意选了清溪村特有的细竹刀,想在书籤上刻出荷的纹路,让每一个书籤都带著清溪的印记。
苏晚也没閒著,她拿著马可发过来的手袋订单明细,逐一核对库存:荷染面料还剩三十米,够做一百五十个手袋,得赶紧安排染新的;竹编手柄的材料够,但要加流苏,得让王婶多准备些窄布条;还有竹编荷掛件,库存不多,得让周师傅的另一个徒弟赶製。她一边记在笔记本上,一边给村里的布料作坊打电话,让他们明天送五十米坯布过来,又联繫了快递,確认从清溪村发往米兰的物流时间,確保下个月中旬能准时到货。
傍晚时分,陈雨又发来消息,说巴黎书店的专柜下月初就要开业,让林晓最好在这周末出发,先去巴黎熟悉环境,顺便和书店对接定製书籤的细节。苏晚立刻找到林晓,跟她说了出发时间,林晓虽然有些紧张,却还是坚定地说:“苏姐,你放心,我一定不会给清溪村丟脸的。我已经把书籤的编织步骤记下来了,还准备了荷染的色卡,到时候可以让顾客选自己喜欢的顏色。”
苏晚看著她手里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编织技巧和注意事项,连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提前列了出来,忍不住笑道:“你准备得这么充分,肯定没问题。对了,我已经跟村里说了,给你准备了清溪的特產——荷茶和竹编小篮子,你带过去给巴黎书店的负责人,就当是咱们清溪村的一点心意。”林晓点点头,眼眶有点红:“苏姐,谢谢你们这么信任我,我到了巴黎,一定会好好宣传清溪的竹编和荷染,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里的好东西。”
当天晚上,荷染工坊的灯亮到了很晚。王婶还在染房里看著染料,怕夜里温度降下来影响染色效果;周师傅和学员们还在赶製竹编手柄,院子里的竹丝堆又高了不少;林晓则在整理行李,把设计图、色卡和编织工具仔细放进箱子里,又把苏晚准备的荷茶和竹编小篮子放在最上面,小心翼翼地盖好箱子。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林晓就背著行李出发了。苏晚和周师傅、王婶一起送她到村口,阿明还特意编了个小小的竹编荷掛在她的行李上。“到了巴黎记得报平安。”王婶拉著她的手,反覆叮嘱,“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就给我们打电话,別自己扛著。”林晓点点头,眼泪差点掉下来:“我会的,等我回来,给你们带巴黎的巧克力。”
看著林晓坐上开往县城的班车,苏晚心里既欣慰又期待。她知道,林晓带著的不仅是清溪村的手工艺品,还有清溪人对非遗文化的坚守和热爱。而另一边,米兰的订单还在等著赶工,巴黎的专柜即將开业,清溪村的手作温情,正沿著溪流,越过山海,传递到遥远的大洋彼岸。
回到荷染工坊,王婶已经把新熬的栗子壳染料倒进了染缸,浅褐色的液体在晨光里泛著柔和的光泽。周师傅和学员们也开始编手袋的竹编手柄,细长的竹丝在他们手里灵活地穿梭,很快就编出了带著荷纹的手柄雏形。苏晚拿起一个刚编好的手柄,指尖抚过竹丝的纹路,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这些看似普通的竹丝和布料,在清溪人的手里,变成了带著温度的手工艺品,它们不仅承载著清溪村的文化,更连接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让更多人感受到手工製作的魅力。
她掏出手机,给马可发了条消息,告诉他手袋的赶工进度,又给陈雨发了林晓出发的照片。很快,马可回復了一个点讚的表情,说已经在米兰准备专柜的陈列,就等著清溪村的手袋到货;陈雨则说已经和巴黎书店对接好了,就等著林晓过去。
苏晚放下手机,看著工坊里忙碌的身影,听著染缸咕嘟的声响和竹刀划过竹条的声音,忽然觉得,这个秋天的清溪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闹,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充满希望。荷塘里的荷叶虽然渐渐变黄,但荷染工坊里的染料却愈发温润,竹编架上的成品越来越多,而清溪村的手作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著新的篇章——那些带著清溪温度的竹编和荷染,正跨越重洋,把清溪的秋意和温情,送到更多人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