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启程 汉末昭烈行
初春,凛冬散尽,楼桑村外的田垄间,残雪化作涓涓细流,无声地滋润著甦醒的土地。
嫩绿的草芽怯生生地从湿润的泥土中探出头,空气中瀰漫著泥土解冻后特有的清新气息。
在这万物萌动的时节,刘备已悄然完成了生命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蜕变。
整整一个月的光阴,他虔诚地侍奉於蔡邕膝下。
在这简陋的寒舍中,蔡邕教会了他享誉天下的蔡门书法——“飞白体”。
刘备並不是书法大师,他一步步从最初的笨拙模仿,到渐渐领悟其间的韵律与神髓,最后笔下的字跡也终於带上了几分飘逸空灵之意。
刘备自幼对音乐有著天然的亲近,却苦无名师指点,如今在蔡邕的悉心调教下,他第一次真正抚上冰凉的丝弦。
蔡邕耐心地为他讲解宫商角徵羽,示范指法勾剔抹挑。
起初琴音生涩断续,练了一个月渐入佳境。
清越的琴声在春日的暖阳中迴荡,刘备此刻仿佛洗去了几分边塞武夫的粗糲。
至於研读经史奥义、辨析古礼精微、铺陈汉赋华章,这些蔡邕安身立命的绝学,老人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刘备感激之至,发奋求学,日夜不歇。
知识在这个时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过往在卢植门下,刘备多是由师兄代授,卢公本人日理万机,难得一见。
那时的求学,更像是掛个大儒的名望,买份学歷。
如今得蔡邕这般宗师巨匠言传身教,刘备进境之速,远非昔日可比。
短短月余,刘备的言谈举止间,便悄然浸润了士人的温雅气度。
这些无形的“敲门砖”,终將在刘备未来的宦海沉浮中起到大作用。
正月倏忽而过,赴任之期已至。
临行这日,晨光熹微。
刘备牵著匹白马,在楼桑村口与眾人作別。关羽、张飞、简雍、阎柔兄弟早已束甲佩刀,鞍马齐备,静候一旁。
刘备郑重地向刘元起和刘子敬躬身行礼,语气恳切:“族叔,蔡师一家,便託付给二位了。备此去边塞,关山阻隔,家中每月开支,备定会差人如数送回。”
“蔡公乃海內名士,清誉著世,生活起居,万不可太过清简。”“蔡公一身傲骨,既不能让其受贫寒之苦,亦不可令其有受施捨之感。”
刘元起捻须微笑,眼神中带著长辈的宽厚与对刘备成长的欣慰:
“玄德放心。我涿县刘氏虽非显赫,但待客之道还是懂的,蔡公居於楼桑,便是我刘氏座上贵宾,断不会委屈半分。你安心赴任,建功立业才是正理!”
刘备深深点头,这才走向静立一旁的蔡邕。
他整理衣冠,对著恩师深深一揖,声音带著离別的凝重:“弟子身负王命,即刻远行,不能侍奉恩师左右,心中实感愧疚。万望恩师珍重玉体。”
蔡邕鬚髮在晨风中微动,脸上並无离愁,反而带著一种洞悉世事的豁达。
他抬手扶起刘备,目光温润:“玄德志在千里,正当投身戎机,砥礪锋芒。边塞虽苦,却是男儿立身扬名之地。先將自己这柄『利剑』的名声打出来!名望既立,日后之路,方能顺畅无阻。”
他顿了顿,语气更为关切:“此去柳城,风霜加身,务要珍重。”
“弟子谨记恩师教诲!”刘备再次躬身,又看向蔡邕身旁的蔡琰、蔡琬。
“二位姑子,亦请保重。”蔡琰拉著妹妹的手齐齐点头,眼神中带著对这位“兄长”的不舍。
在乡邻们殷切、担忧、期盼交织的目光注视下,少年翻身上马。
白马长嘶一声,四蹄奋扬,带著主人和几位兄弟,沿著初融泥泞的村道,一路向北,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楼桑村外的旷野尽头。
二月二,龙抬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