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父子爭吵,李逸戏耍李世民!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这浑小子。”
李世民笑骂了一句之后,接著问李逸道:
“你真打算让宿国公程知节把你今日想出来的计策献给朝廷?”
“那当然是真的,身为大唐人,为国献策理所应当!我也不希望大唐又多一个强大的敌人。”
李逸认真的说道。
作为一个知道未来歷史发展的穿越者,他是真心不愿意看见吐蕃强大起来成为原本歷史时空中那个与大唐相斗两百余年的吐蕃帝国。
能早点把这个威胁扼杀在摇篮中,自然最好不过。
至於说青稞酒计划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李逸也没有百分百把握,但他觉得可以一试。
就算失败了,朝廷也不会有什么太大损失。
看著突然认真起来的李逸,李世民觉得很欣慰。
李逸能有这样为国分忧的意识,很好!
“那你觉得,这个计划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李世民开口问道。
李逸沉思一会之后,缓缓开口道:
“要实施这个计划,首先在明面上不能用朝廷的名义,必须由一家商號出面,这样才能儘量降低吐蕃朝廷的警惕心理。”
“其次,最好是一开始就能在吐蕃找到一个大贵族合作,这样能儘快把此计划在吐蕃推进。”
说到这里,李逸停顿思索片刻,接著说道:
“也许,不久后就会有一个启动计划的好时机。”
“看来,我得儘快去找宿国公聊一聊这件事了。”
听见李逸最后这句话,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两人心中当即涌上一个念头:
“完全没必要!不用再让程知节转述一遍了!”
略过这个念头,李世民疑惑地问李逸道:
“你说的好时机是什么?”
“大唐虽然因为高原反应战败,但在平原上的时候,大唐可是打得吐蕃狼狈而逃,所以我猜测,松赞干布或许会很快再派使者团来长安。”
李逸开口回道。
李世民追问道:
“松赞干布这是意欲何为?”
李逸回道:
“修好大唐,或许,还会求娶大唐公主。”
他做出这一判断,是基於未来歷史的经验。
在未来大唐与吐蕃的松州之战中,吐蕃在平原上被大唐教训一番之后,松赞干布见识到了大唐的强大,便是选择了修好以及求娶大唐公主这条路。
而这一次,儘管大唐贸然冲入高原遭遇了失败,但李逸觉得,松赞干布作为一代雄主,不会因此就自大到认为吐蕃能与大唐正面对抗。
相反,平原上的惨败,会让松赞干布意识到吐蕃还不足以挑战大唐。
再加上,吐蕃毕竟才刚刚从鬆散部落联盟变为统一国家,內部並不安稳,松赞干布需要更多时间稳定內部。
因此,修好大唐,便是松赞干布最现实的选择。
至於求娶大唐公主,这是松赞干布一直想做的事,肯定也会一起提出来。
在原本歷史时空中,大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也是发生在松洲之战之后的事。
李世民思索片刻,微微点头。
他觉得李逸的分析很有道理。
“你的意思,是趁著吐蕃使者团来长安的时候启动青稞酒计划?”
李世民问道。
李逸点了点头,道:
“对,使者团之中肯定来自吐蕃贵族世家的人,可以製造机会,让负责实施青稞酒计划的商会之人结交使者团中人,说服其背后的贵族世家开始酿造青稞酒。”
“你说得没错,这確实是个机会。”
李世民对李逸的观点表示赞同。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要找哪一家商號具体负责实施青稞酒计划?
是的,李世民心中已经决定执行李逸提出的青稞酒计划了。
所以他现在必须要考虑具体细节问题了。
在李世民看来,最適合具体执行这一计划的,自然是李逸。
因为李逸不但是计划提出者,最熟悉计划,而且从李逸的言谈中,还可以看出李逸对吐蕃很熟悉,这样更容易让计划成功。
但李逸的皇子身份是一个隱患,再过两月,李逸便能恢復真实身份。
到那时,万一吐蕃朝廷知道李逸不是商人,而是皇子,有可能就会早早意识到不对。
有利有弊的情况,让李世民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他决定回宫之后再好好琢磨琢磨。
隨后,三人又交谈一阵之后,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离开李逸家,回宫而去。
……
与此同时。
另一边。
郑国公府。
郑国公魏徵刚回到自己家中坐下,魏淑玉便带著小桃来到了他的身边。
“阿耶,今日我与人比拼对联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上联对不出,你帮我对一下吧?”
魏淑玉开口对魏徵说道。
是的,她是魏徵的嫡女,也是魏徵的二女儿。
魏徵的大女儿已经嫁给了霍王李元轨,所以魏徵现在操心的,就是魏淑玉的婚事。
对於自己这个女儿的才学,魏徵很清楚,確实是有真本事的。
要不然,魏淑玉出的那个用来搪塞他催婚的上联,也不至於一直无人对出了。
此刻听到魏淑玉被一个上联难住了,魏徵也对这个上联產生了兴趣。
“你把上联说出来听听。”
魏徵对魏淑玉说道。
魏淑玉点了点头,缓缓说出了李逸出的那个上联:
“烟锁池塘柳。”
听完这短短五个字之后,魏徵的眉头很快皱了起来。
他终於知道魏淑玉为什么会对不出来下联了,这对联確实太难对了。
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想要兼顾五行属性、意境统一与平仄工整来对出一个下联,难度太大了。
思索良久之后,魏徵摇头道:
“这个下联,我一时半会想不出来,容我回头再好生思索思索。”
“对了,这个下联是谁出的?”
魏徵好奇地问道。
“是姑爷出的!!”
魏淑玉还来得及开口回答,便被小桃抢答了。
魏徵闻言,顿时懵了:
“姑爷?”
“哪来的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