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二皇子李逸会参与夺嫡吗?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唯有桃燃锦江堤这一下联在格律、意境、机关上都很契合,並且还道出了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剋。”
“故而,桃燃锦江堤是最接近完美的下联。”
听完李逸的这番话,魏淑玉震惊极了。
她苦思冥想这么多天,都想不出一个合適的下联。
而李逸隨口就说出了这么多下联,这令她心中產生了一股颓然之情。
当然,她也可以为自己找理由,说因为这个对联是李逸出的,所以李逸说不定思考了好多年,才想出这么多的下联。
但魏淑玉號称长安第一才女,也有自己的骄傲,她是不会用这样的理由骗自己的。
以这个上联的难度,要是没有足够才华,就算是费许多年,也想不出这么多下联。
一旁的李世民同样也非常震惊,李逸的文采之高,刷新了他的认知,比他原本想像中的还要高。
在琢磨了一番李逸说出的这些下联之后,魏淑玉同意李逸的说法,“桃燃锦江堤”確实是最好的下联。
甚至,魏淑玉觉得这个下联平仄工整,意境深远,已经非常好了。
如果说“烟锁池塘柳”是一副美丽的晨暮画卷,而“桃燃锦江堤”便是春日生机盎然之景象。
一为轻柔婉约,一为热烈奔放,两副画形成鲜明对比。
特別是“燃”之一字,其用笔之工完全不逊於“锁”字,堪称绝笔。
这么好的一个下联,为什么李逸还说它不够完美呢?
魏淑玉表示不理解,於是她开口请教李逸道:
“敢问郎君,『桃燃锦江堤』这一下联的不足之处何在呢?”
李世民听到这一问题,也看向李逸,他与魏淑玉的观点一致,觉得这个下联足够好,没有不妥之处。
在两人的期待中,李逸缓缓开口回道:
“不足之处有二。”
“其一,『锦江』与『池塘』相比,非通用,所以『锦江堤』与『池塘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其二,“桃”与“烟”存在同平仄的问题。”
听完李逸这一番解释,李世民与魏淑玉两人顿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確实不够完美。
“公子大才,下女子佩服!”
魏淑玉诚心实意地对李逸说道。
“魏姑娘谬讚!”
李逸很客气地回l了一句。
接著,李逸开口告辞道:
“魏姑娘,没有別的事的话,我就先告辞了。”
“公子慢走!”
魏淑玉回道。
在李逸跟著李世民离去的时候,小桃突然喊道:
“姑爷,你记得早日来府中提亲哦!”
此言一出,魏淑玉脸又红了,没好气地瞪了小桃一眼:调皮!
而李逸则是身形一晃,这小丫头真是时刻不忘记逼婚,对此,他很是无语。
“恭喜啊,马上就快成魏相的乘龙快婿了。”
在离开的路上,李世民打趣李逸道。
李逸摇头道:
“秦叔莫要说笑了,对联招婿这种事,当不得真。”
李世民笑著反驳道:
“怎么当不得真?我看魏相与魏姑娘都对你很满意,只要你愿意,就肯定能娶到魏姑娘。”
“难道说,你没看上魏姑娘?”
李世民想试探一下李逸的想法。
闻言,李逸哑然失笑:
“我与魏姑娘才认识没几天,不存在看上没看上的问题。”
“这么说,你觉得宿国公的女儿更好,更令你喜欢?”
李世民又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李逸有点懵,他秦叔这是什么逻辑?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
“秦叔,我还没满十六岁啊,还不到考虑娶妻的时候。”
李逸岔开了魏淑玉与程瑶谁更好的话题。
而他说的,確实也是事实。
虽然他的灵魂是成年人,但身体还未成年。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程瑶,还是魏淑玉,也都未成年。
这两人就算娶一个回去,也没用啊。
未成年圆房及生子,会损害女子身体,他儘管眼下身在大唐,但灵魂毕竟是一个现代人,这点道德观念还是拋不下。
对於李逸的这个回答,李世民显然是不满意的。
“你这个年龄不小了,很多男子在你这个年龄,都已经成家了,所以你也该考虑娶妻的事了。”
“秦叔说得是,回头让孙姨娘帮我拿主意。”
李逸没法反驳李世民的话。
谁让他此时所在的大唐,极其喜欢早婚早孕呢。
十二、三岁成亲的比比皆是,他也改变不了这样的普遍社会风气。
……
与此同时。
在魏徵养病的房间內。
魏徵与程知节两人脸色复杂,说不上是什么感受。
他们费尽心力想安排陛下与李逸巧遇,以便把李逸这个人才推荐给陛下。
结果没想到,原来李逸是二皇子。
如此一来,他们的想法与安排,完全就是多此一举了。
“魏相,你对此事怎么看?”
程知节问魏徵道。
魏徵笑著回道:
“这是好事啊!二皇子才能出眾,乃是我大唐之福气!”
“可问题是,二皇子的能力太突出了!”
程知节缓缓说道。
言浅意深,魏徵听完这句话之后,也沉默了。
程知节不敢明说,也不会明说,可暗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他非常明白。
那便是,二皇子的才能,明显远在其余各皇子之上,其中也包括了太子。
如此一来,只怕二皇子回宫之后,夺嫡之爭会更加激烈。
要知道,素有才名的四皇子,现在已经有了要与太子爭位的意思。
而二皇子的才能,远胜四皇子,难保二皇子在回宫之后不会產生夺嫡的心思。
届时,只怕朝堂也会一起动盪了。
片刻之后,魏徵开口道:
“有陛下在,无须担心!”
“魏相说得是。”
程知节回道。
两人虽然都是瓦岗军出身,但曾经各为其主过,交情还不到能深入聊这种敏感问题的地步。
所以,两人默契的错开了这一话题,开始谈论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