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使团到来!计划启动!两国赌斗!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长安城的秋意渐浓,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叶被秋风染成金褐色。
突然,一阵风吹过,树叶簌簌飘落,铺成一条蜿蜒的黄金大道。
就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一队身著异域服饰的使团,在鸿臚寺卿张宝藏的陪同下,踏著金色落叶,行走在长安城之中。
一路上,有部分长安百姓驻足观看,但更多的长安百姓,却是熟视无睹。
原因也很简单。
如今的大唐,国力鼎盛,威服四海,万国来朝,番邦使团前来长安拜见大唐天子的事,太过稀鬆平常了。
“咦,这不是去年来过的吐蕃人吗?怎么今年又来长安了?”
有些长安百姓从服饰上认出了这个使团的来歷。
之所以他们还能记得吐蕃人的服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力还不错,另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吐蕃使团来长安的时候,闹出了代吐蕃之主求娶大唐公主未遂的笑话,让不少人记忆深刻。
认出使团的身份来歷之后,不少百姓开始拿吐蕃使团打趣起来:
“吐蕃人不会又是来求娶我朝公主的吧?”
“估计是吧,去年没有求娶成功,所以今年又来了。”
“来了也是白来,我大唐的公主金枝玉叶,可不隨便一个蛮夷小国的国主就能娶的。”
“说得是,这吐蕃也就是个偏远地方的不入流势力而已,怎配娶我大唐的公主?”
“……”
禄东赞这个大唐通走在长安城大街上,听著这些长安百姓的嘲讽,心中不禁冷哼一声,
大唐人,真是一如既往的傲慢啊!
去年他第一次来到长安城,除了被长安城的宏伟壮观所震惊之外,感受最多的,就是大唐人的傲慢。
从朝堂到民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唯有大唐是举世无双、天下无敌的天朝上国,其余国家都是不配与大唐相提並论的小国。
甚至连长安城的乞丐,都拒绝外邦人的施捨,认为外邦小国的人没有资格施恩於他们。
而对外邦小国,大唐人还分三六九等,突厥、高句丽、薛延陀等属於能让大唐记住名字的。
至於他们吐蕃,他去年来的时候就发现了,在大唐人的眼中,就属於连名字都不配被提起的不入流势力。
对此,禄东赞身为吐蕃大论(宰相),就算十分崇拜嚮往大唐,心中也十分不爽。
当然,不爽归不爽,禄东赞也必须承认,大唐人的傲慢是有底气的。
因为大唐是真的强大啊!
就拿他此刻所在的长安城来说,虽然是第二次前来,但他依然会被长安城的宏伟与繁华所震惊。
与长安城相比,他们吐蕃的都城逻些,差太多了。
不过,承认差距,並不意味著举手投降。
“迟早有一日,我们吐蕃会成为不弱於大唐的王朝!”
禄东赞打量著长安城,眼中闪过坚定之色。
跟在禄东赞身后的副使以及其余吐蕃隨从,尤其是其中那些第一次来到长安城的人,此时更是满脸震惊。
第一次感到如此宏伟繁华的巨城,自然令他们心中无比震撼,甚至有些自卑。
张宝藏观察到了这些吐蕃人的震惊,对此並不感到意外。
他作为大唐的鸿臚寺卿,经常接待前来长安城的外邦使团,这种情况见多了。
来到长安城的外邦人,就没有不被长安城震撼的。
一刻钟之后。
张宝藏带著禄东赞一行人来到了鸿臚寺。
然后,他唤来典客署的人,让其按照大唐的接待標准,安排吐蕃使团入住相应的房间。
等安排好房间之后,张宝藏找到禄东赞。
“正使,我现在带你去户部与卫尉寺吧。”
“好。”
禄东赞点了点头。
他这是第二次出使大唐,熟悉大唐的接待流程,知道按照大唐的规定,他们使团需要经过鸿臚寺、户部、卫尉寺三次核查。
现在鸿臚寺的核查已经完成,就该去户部与卫尉寺了。
至於接下来拜见大唐天子的事,也没那么简单,得走一套专门的流程。
先是“迎劳”仪式,会有迎劳使专门对他们表达过慰问,然后再有人专门通知他们接见日期,名为“戒见”,最后才是正式召见,名为“奉见”。
禄东赞去年走过一遍这些流程,所以此时一点不著急询问鸿臚寺卿张宝藏具体前去拜见大唐天子的时间。
……
与此同时。
皇宫。
两仪殿。
李世民单独召见了魏徵。
“魏卿家,吐蕃使团今日已经来到了长安,朕有件事需要你去办。”
“陛下请吩咐。”
魏徵恭声回道。
吐蕃派遣使团前来长安的事,他早就知晓了。
因为按照大唐的规定,外邦使团在进入大唐之时,要经过边境勘验,並且大唐还会提供驛站中转服务。
所以,吐蕃使团在进入大唐境內之后,消息就很快传到了长安朝堂之上。
“你去找李逸,说朝廷决定执行青稞酒计划,並想要將此事交给他负责,问他是否愿意?”
说到这里,李世民停顿一下,补充道:
“嗯,如果他不愿意,你要说服他同意。”
听完李世民的话,魏徵一脸懵。
他连青稞酒计划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跟李逸谈青稞酒计划的事?
於是,魏徵开口问李世民道:
“陛下,敢问青稞酒计划是什么?”
“青稞酒计划是李逸构想出来的一个对付吐蕃的战略,其思路与『齐紈鲁縞』差不多,具体是这样的……”
李世民把李逸提出的青稞酒计划,详细介绍给了魏徵。
听完整个计划之后,魏徵双目发亮,当即讚嘆出声:
“二皇子大才啊!”
虽然他以直言敢諫著称,但其实他更厉害的,是谋略。
只不过,他之前一直运气不佳,遇到的都是李密、李建成这样不听劝諫的主公,能力得不到发挥,所以谋士之名不显。
直到玄武门之变后,他投入李世民麾下,能力才得到充分发挥,大唐的许多重要政治决策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以魏徵的分析判断,二皇子李逸提出这个青稞酒计划,可行性极强,成功率不低,確实是良策。
“此计划,確实该让二皇子殿下负责。”
魏徵又补充了一句。
不仅是因为这个计划是二皇子李逸提出的,还因为李逸的五粮酒肆,眼下是大唐最有名、最厉害的酒肆,用五粮酒肆的名义来操作这件事,更加顺理成章。
“此事要保密,切记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李世民叮嘱了魏徵一句。
事以密成,言以泄败。
在李世民看来,为了確保青稞酒计划的成功,知道青稞酒计划的人越少越好。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单独召见魏徵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是魏徵,而不是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呢?
自然是因为他以秦天策的身份在魏徵府上见过李逸,並对李逸说过他与魏徵相识。
这样一来,魏徵就可以顺理成章说是从他(秦天策)那里得知青稞酒计划,然后上报给朝廷的。
为了让魏徵在李逸那里不要说漏嘴,李世民也把他的这些考虑告诉了魏徵。
听完之后,魏徵略一思索,提出了一个建议:
“陛下,臣认为,此事可以由二皇子殿下负责,但二皇子殿下不適合直接出面与吐蕃人打交道。”
“因为实施这个计划需要不短的时间,而二皇子殿下迟早是要回宫的,一旦让吐蕃人知道了二皇子殿下的真实身份,说不定就会对计划生出警惕。”
得到魏徵的提醒后,李世民突然想起,十五年之期过几天就满了,到时候李逸就得回宫,这確实是个问题。
“魏卿家提醒得对,你与李逸谈此事的时候,在不暴露他身份的情况下,找个理由让他不要亲自出面。”
李世民对魏徵说道。
魏徵点头,然后告退离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