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暂时落幕 开局自爆:国家带我支援亮剑
清晨,威虎山山谷中口號震天;白天,靶场上枪声此起彼伏(节省弹药,多以空枪练习和瞄准为主)。
杨將军、陈翰章等高级將领亲自下到连队,示范指导。
战术训练:以支队为单位,开展战术协同演练。
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步炮协同,如何攻坚,如何防御。
吕俊生的特种大队则作为“蓝军”,不断给各支队出难题,锤链他们的应变能力。
技能培训:组织战士学习文化知识,由魏拯民领导的政治部负责。
教授战场急救、土木作业、甚至简单的农业生產知识,培养战士的多方面技能。
与此同时,政治整训和纪律整顿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诉苦运动:在第三支队尤其深入地开展诉苦大会。
让那些曾经被迫为匪或深受压迫的战士,上台讲述自己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的悲惨经歷,揭露旧社会和日偽、土匪的罪恶。
这一招极大地激发了战士们的阶级仇、民族恨,明白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根本道理。
纪律教育:反覆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別是“不拿群眾一针一线”。
对於极少数违反纪律、旧习气不改的分子,进行严厉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予以纪律处分,甚至清除出队伍。
杨將军亲自下令处决了两名抢劫群眾財物、屡教不改的原土匪小头目,以儆效尤,彻底震慑了歪风邪气。
官兵平等:杨將军、魏拯民等高级干部与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住简易营房,不搞任何特殊化。
这深深感染了所有官兵,特別是新加入的战士,让他们感受到了与旧军队、土匪綹子天壤之別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风貌。
除了內部整顿,杨將军也高度重视根据地建设。
群眾工作:派出大量工作队,深入威虎山周边的村屯,宣传抗日道理,帮助群眾生產,建立抗日救国会、儿童团、妇女会等组织,將根据地的基础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
恢復生產:组织部队在训练间隙,开垦山寨附近的荒地,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蔬菜,並计划来年开春扩大种植面积,力爭实现部分粮食自给。
建立情报网:吕俊生的特种大队派出多支小分队,化装成百姓、猎户、商人,潜出威虎山,在牡丹江、敦化等日偽占领区建立秘密情报站,搜集敌情,为未来的出击做准备。
......
1939年11月22日,清晨,太行山深处八路军总部驻地。
薄雾尚未散尽,作战室內,灯火通明了一夜的老总正揉著发涩的眼睛,准备稍事休息。
这时,机要参谋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將一份刚译出的电文双手呈上。
“老总,好消息,抗联急电!是杨將军发来的!”
老总精神一振,立刻接过电文,仔细阅读起来。
电文篇幅不短,详实记录了自十月中旬接收首次空投援助以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如何在总部支援下,从日偽军重重围困的绝境中实现奇蹟逆转——不仅成功突围,转战数百里,更在威虎山地区扎下根来,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电文中描述的鸡冠岭大捷、奇袭辉南镇、长途奔袭会师第三路军,以及最终以政治攻势结合军事威慑,成功收编並改造威虎山一带多股武装,建成一支三千五百余眾的根据地……这一桩桩战绩跃然纸上。
老总紧锁了一个多月的眉头终於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旁的沈舟见状,不禁问道:“老总,什么事这么高兴?”
老总扬了扬手中的电报:“你自己看看,这下可以彻底放心了!”
沈舟接过电报细读。
虽然部分战况杨將军之前也曾电报告知,但远不如此次详尽。
他越看越心潮澎湃,不禁暗嘆:战神不愧是战神!
“太好了,我们在东北也有了根据地,將来可以里应外合,全面呼应!”沈舟兴奋地说。
老总朗声一笑,目光炯炯:“等明年开春,我打算让抗联在威虎山也修几条飞机跑道。
到那时候——可不只是里应外合这么简单,更要叫鬼子腹背受敌,前后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