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总攻(5) 开局自爆:国家带我支援亮剑
八路军第1师的穿插部队,以坦克营为先导,配属第1步兵团精锐,不顾疲劳,日夜兼程,终於在次日傍晚,抢先抵达了预定的阻击阵地——太古、祁县之间的关键隘口。
这里地势险要,是通往太原平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几条公路和土路在此交匯,如同瓶颈。
部队到达后,立刻依託有利地形,抢修工事。坦克被巧妙地隱蔽在反斜面或树林中,作为移动火力点。
步兵们挥汗如雨,挖掘战壕,设置机枪巢和反坦克阵地。
师指挥所设在一个能俯瞰主要道路的山坡上。师长老聂、政委和参谋长等人,围著一张刚铺开的大比例地图,紧张地部署著。
参谋长指著地图上太古县城的位置,面带忧色:“师长,政委,根据最新情报,太古城內目前驻扎著鬼子从高丽调来的一个师团,虽然是二线部队,但毕竟是一个整师团,兵力不少。我们主力要阻击南逃的鬼子,侧翼必须防备这个高丽师团可能的出击。”
老聂闻言,走到地图前,盯著太古城看了几秒钟,嘴角却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高丽师团?哼,一群被鬼子当炮使的二鬼子,在咱们自己的土地上,能有什么战斗意志?不过是看家护院的角色罢了。”
他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不用过分担心!派第3步兵团过去,在太古以南、祁县以东的这片丘陵地带展开,构筑阻击阵地!
告诉他们,任务就一个: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绝不能让太古城里的高丽棒子出来捣乱,威胁我主力的侧后!”
政委补充道:“要跟三团讲清楚形势的严峻性。李云龙的新一团,在祁县正面硬是顶住了鬼子关东军一个甲种师团的猛攻!
我们现在装备和李云龙新一团一样,对付一个二线的高丽师团,守个侧翼,要是还出问题,那真是没脸见人了!”
老聂重重一拍桌子,对通讯参谋下令道:“就这么给三团发电报!告诉三团团长,老子把侧翼交给他了!要是放一个高丽棒子过来,影响了主力围歼鬼子,老子撤了他的职!”
“是!”通讯参谋记录下命令,立刻转身去发报。
命令传到第3步兵团团长手中时,他正和战士们一起扛著木头加固工事。
看完电文,他脸色一肃,对身边的政委和参谋长说:“师长这是给咱们下了死命令啊!没啥说的,就是拼到最后一个人,也绝不能让高丽棒子踏过咱们的防线一步!”
他立刻召集营连干部,进行部署:“一营,防守东面通往太古的主要通道,把重机枪和迫击炮给老子配置好!
二营,负责中间丘陵地带的防御,多挖散兵坑,准备打游击!
三营作为预备队,隨时支援!全团上下,给老子打起十二分精神!”
三团的战士们得知任务后,非但没有畏惧,反而斗志昂扬。
“兄弟部队在前面吃肉,咱们也得把看门的活儿干漂亮了!” “不能让高丽棒子小瞧了咱们!” 阵地上,士气高涨。
与此同时,师主力则在主要公路上加紧布防。
由於重型加农炮行军缓慢尚未到达,隨军携带的主要是107毫米火箭炮、53式82毫米迫击炮和60毫米迫击炮等相对轻便的火力。
“火箭炮连,前出配置,瞄准公路交匯口和可能敌集结区域!”
“82迫击炮分散配置,提供连排级支援!”
“60迫重点配备前沿步兵连!” 指挥员们有条不紊地安排著火力配系。
一张死亡之网,在夜幕降临前,悄然张开了。
深夜,月黑风高。
日军第109师团的残兵败將,在师团长的带领下,丟盔弃甲,狼狈不堪地向北溃退。
队伍早已失去了建制,军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长官。士兵们拖著疲惫的身躯,搀扶著伤员,脸上写满了恐惧和绝望。骡马和大车大多被丟弃,只有少数军官还骑著马。
师团长脸色灰败,眼神空洞。他此刻唯一的念头,就是儘快逃到太原,至於后果,他已经不敢去想。
“快!加快速度!到了太原就安全了!”他嘶哑地催促著,但队伍的行进速度却越来越慢。
就在他们接近太古-祁县隘口,以为即將逃出生天时,前方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枪声和爆炸声!
“砰!砰!砰!”
“噠噠噠噠!”
“轰!轰!”
“怎么回事?”师团长心头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很快,前锋部队连滚爬爬地跑回来报告:“师团长阁下!不……不好了!前方隘口……被八路军占领了!我们……我们被堵住了!”
“什么?”师团长如遭雷击,差点从马上栽下来,“八嘎!他们……他们怎么会这么快?!”
他强迫自己冷静,举起望远镜向前望去。只见前方黑黝黝的山峦轮廓中,不时闪烁起机枪射击的火光和炮弹爆炸的火焰,显然八路军已经构筑了坚固的防线。
“完了……全完了……” 一股冰冷的绝望瞬间淹没了他。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他的师团已经陷入了绝境。
“师团长!怎么办?”参谋们围上来,个个面无人色。
师团长看著身后同样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的部队,知道强行突围希望渺茫。但他不甘心坐以待毙。
“命令部队!就地组织防御!抢占附近制高点!同时,立刻派人想办法联繫太古城內的高丽师团,请求他们出击,接应我们!”这是他最后的一线希望。
然而,他派出的通讯兵还没跑出多远,就被八路军潜伏的侦察兵或冷枪手干掉了一—八路军早已料到他这一手。
几乎在日军第109师团残部发现被堵截的同时,他们的身后,传来了更加密集和恐怖的声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