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尚书》答问 冒姓琅琊
刘昭边翻书边点头,然后看向王扬道:“不好意思,您接著说。”然后突然想起什么,叫道:“於陵!叫人上茶果。”
“茶果”即现代所谓的“茶点”,当时佐茶多以瓜果而非点心。
庾於陵著急回来听下文,赶忙快步出去安排。
王扬续道:“『安安』本是叠词,若『小心翼翼』、『天网恢恢』,皆此类。词义同於『晏晏』,『钦明文思安安』意思就是其钦明文思皆本於自然,非勉强得之。《孔传》说此为『安天下之当安』,实在牵强。”
“解得好,解得好!”刘昭满面红光,对著信纸,连赞两声,然后继续问道:
“《皋陶謨》云『蒸民乃粒』,郑注释『粒』为“米”,您斥为『不辞』,何谓也?”
此时庾於陵已带著两个僕人进门,在王扬面前桌案上摆上茶具水果。又亲手倒茶,恭敬地端给王扬。
王扬接过茶,谢了一声,答道:
“蒸民乃米,不成句子。若引申『粒』为『食粒』之意,则无此用法。《尚书·王制》云:『西方曰戎,被发表皮,有不粒食者矣。』改成『有不粒者矣』,可乎?”
刘昭双眼放光,忙问道:“那『粒』字应该做何解呢?”
谢星涵也不自觉地倾身向前,等待回答。
“『粒』乃假借《周颂》『立我蒸民』之『立』字。《广雅》曰:『立,成也。』郑玄注《小司徒》云:『成,定也。』所以——”
刘昭又急急忙忙地跑到书架前找书,口中道:“不用管我,接著说!”
“所以『蒸民乃粒』其实就是『蒸民乃定』的意思。故而《史记·夏本纪》作此四字为『眾民乃定』,乃取其大意言之。再者联繫上文,大禹治水,五穀可食,鸟兽可生,百货可用,此正是安定眾民之意,绝非百姓饱食可以囊括,是知『粒』绝非『米粒』之意。”
王扬说完,房间內一时无言,只能听到书卷翻动的沙沙声。
(这里的沙沙声不是册页书一页页翻动的声音,此时尚未发明“旋风装”,南北朝的纸质书多为捲轴装,也叫卷子装,沙沙是翻动捲轴的声音。)
庾於陵插空问道:“王公子,您之前说郑玄注《小司徒》——”
“精彩!真是精彩!”刘昭嘖嘖讚嘆,回到座位上,兴奋之情溢於言表:“这位公子训詁学的功夫很是精深啊!颇有汉儒遗风!不知尊师是谁?”
“训詁学”在古代又被称为“小学”,相当於今天的“语言学”和“文字学”。
训詁学兴盛於汉唐,发展至清代则成蔚为大观之势。
王扬方才的回答融合的是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成果,刘昭虽为时代所限,不知道“乾嘉学派”为何物,但却看出王扬两次回答的立论根基都在训詁学上,所以说他有“汉儒遗风”,也不算说错。
“我的老师有很多......”王扬也没想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古代做学问很重视师承,像武侠小说里说老师不让说出姓名的事,基本不会出现,就算是隱士,也隱的是“人”而不是“名”,更何况是经师学者。
“转易多师?”刘昭惊奇道。
经学里讲究一脉相承,跟隨不同老师学习的情况不常见,尤其是一般人也找不到那么多老师。
庾於陵提醒老师道:“王公子出身琅琊王氏。”
“哦?原来是『大家子』!怪不得!”刘昭又惊又喜。
大家便是世家,“大家子”是当时对世家公子的称呼之一。
谢星涵听到“琅琊王氏”四字,轻轻皱眉。
——————————
註:东汉以经学入仕,先有累世经学,而后有累世公卿,然后方有士族门第之產生。故世家大族常保有不衰的经学传统。钱穆以为士族维繫门第绝不仅仅在於权財,还有学术和礼法,两者合为家教家风。此说甚是。参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係》。所以刘昭听说男主是“大家子”一下子就理解了,因为当时很多大学者都出於高门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