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不求身后之名,只求现世万事太平 穿书:兵临城下,你让我撤军?
热气腾腾的汤碗前,他对著满桌奏章,忽然轻笑出声。
“殿下因何发笑?”
谢知微好奇地问。
“我只是在想......”
秦昊舀起一勺汤,“若是以往先贤知道,如今连太监宫女都在读书作文,不知会作何感想。”
谢知微抿嘴一笑:“定然会说,这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窗外,明月高悬。
秦昊望向宫墙外依稀可见的万家灯火,忽然觉得,这一整日的见闻,比他批阅的所有奏章都要来得真实。
改革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寻常巷陌的炊烟里,藏在这深宫小院的读书声中,藏在每一个普通人被点燃的希望里。
而这份希望,正是他改革的初衷。
倘若一场改革到最后,百姓的日子反不如从前,那这样的改革还有什么意义?
他从不信什么“一代人就要解决千百年积弊”的空话。
在这个时代的生產力之下,想要完成那些需要十代人才能建成的伟业,本就是痴人说梦。
时代洪流奔涌向前,天下大势岂能固步自封?
他从不稀罕什么青史留名,也不在意后世如何评说。
他在乎的,是让眼前的寒门子弟能端坐学堂朗声诵读,是让街巷的百姓脸上能绽放真切笑容,是让这沉疴积弊的世道,能往前推进哪怕一寸。
那这一切,就都值得。
谢知微柔声道:“殿下今日似乎格外开怀。”
秦昊转头看她,唇角含笑:“你可知道,今日在宫外,本王见到了最美的风景。”
“哦?是什么让殿下如此感慨?”
“是希望。”
秦昊目光深远,“是寒门学子眼中重燃的光,是寻常百姓脸上真心的笑,是这死水般的世道,终於泛起了涟漪。”
他放下茶盏,负手而立:“有人总说,改革必须要慢慢的来,劝本王不必急於一时。可他们不明白,百姓等不起,天下等不起。”
窗外忽然传来琅琅书声,是值夜的小太监在背诵《论语》。
清脆的童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为这森严宫闕平添了几分生气。
秦昊静静听了片刻,忽然问道:“你说,百年之后,后人会如何评说我秦昊?”
谢知微浅浅一笑:“妾身不知后人会如何评说。但妾身知道,今夜京城之中,定有无数寒门学子在挑灯苦读,无数寻常百姓在安稳入眠。
这,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
秦昊闻言,朗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