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3章 不是倭寇?  大明:落榜后,我状告老朱十宗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三更时分,五艘掛著黑帆的船靠了岸,正是荷兰商人的船,刘谦站在最前面,手里拿著火把:“快!进去搬瓷器,动作快点!”

可刚走到仓库门口,烽火台突然亮起了火,红光映亮了海面。

“不好!有埋伏!”荷兰商人喊著要跑,可海上的渔民们已经驾船围了上来,木华黎带著士兵衝出来,长矛指著他们:“想跑?没那么容易!”

刘谦慌了,转身想跳海,却被李阿公扔出的渔网缠住了腿:“你这坏种!害我们渔民没活路,今天饶不了你!”

渔民们也衝上来,有的用鱼叉叉住荷兰商人的船,有的帮士兵绑人。没一会儿,荷兰商人就被抓了,刘谦瘫在地上,嘴里还念叨:“旧朝会回来的……新大明长不了……”

王二麻子踢了他一脚:“你看看这码头!渔民们靠互市赚了钱,有新船,有饭吃,你却想毁了这一切!你对得起谁?”

第二天一早,泉州港的百姓们都来围观审判。刘谦被绑在柱子上,荷兰商人低著头,手里的书信被当眾念出来,里面写著他们想勾结韃靼,破坏互市,復辟旧朝的计划。

百姓们愤怒地喊著“罚他修水利”“让他赔偿损失”,最后按《民约》公议,决定让刘谦去漳州修水渠,赔偿渔民的损失,荷兰商人则要赔偿三倍的货物,还要签订正规的贸易协定,不许再搞小动作。

胡大人和赵康赶到时,正好看到这一幕。

胡大人看著刘谦的下场,心里五味杂陈,对张皓月说:“元首,是我管教不严,差点害了百姓。以后我会更用心整理典章,绝不让这样的事再发生。”

张皓月拍了拍他的肩膀:“胡大人,知错能改就好。新大明不是靠一个人,是靠所有人一起维护。你看百姓们,他们自己发现线索,自己参与围堵,这才是『民治』。”

没过多久,北方传来消息:赵康留下的士兵在边境击退了韃靼的小股偷袭,截获了他们准备用来和刘谦交易的马匹和粮食。

韃靼见偷袭失败,又没了泉州的呼应,只能暂时退回草原。

泉州互市又恢復了热闹。荷兰商人按约定赔偿了货物,还带来了吕宋的订单,想长期收购新大明的茶叶和瓷器。

渔民们用赔偿的钱造了更大的船,李阿公给老伴做了件蓝布衫,阿福则跟著南洋商人学做生意,想把鱼乾卖到更远的地方。

应天城的民议会堂里,张皓月看著泉州和北方送来的捷报,笑著递给陈先生:“你看,百姓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只要咱们跟著百姓走,让他们有活路,有盼头,新大明就会越来越稳。”

陈先生接过捷报,见上面还附著渔民们画的新海图,標註著南洋的新航线,忍不住点头:“是啊,以前旧朝的官员只会坐在衙署里画图,现在百姓们亲自出海,画的图比旧朝的还详细。这就是新大明的不一样。”

夕阳西下,张皓月走到窗边,看著应天城外的田野。

百姓们正在种冬小麦,孩子们在学堂里读书,远处的民贷局门口,有人正拿著银子,想贷款买农具。

他想起刚建立新大明时的艰难,想起那些跟著他一起干事的人,王二麻子、木华黎、赵康、陈先生,还有无数的百姓,心里满是温暖。

当然,他也知道,新大明还有很多挑战:北方韃靼还没彻底归顺,南洋的贸易还需要更多规矩,旧臣里还有人没真正认可新大明。

但他不怕,因为他知道,只要百姓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张皓月拿起笔,在新的奏摺上写下:“新大明的根基在百姓,百姓安,则天下安。互市不是终点,是百姓好日子的起点;平乱不是目的,是让百姓能安稳生活的手段。往后的路,还要跟著百姓一起走,一步一步,走得稳,走得实。”

窗外的风,带著田野的麦香,吹进民议会堂。

远处学堂里,孩子们的读书声传来:“民有,民治,民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