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袁术破防了,刘备策反孙坚(求追订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而今刘备的关中,形如铁壁。
游说?
金银可以留下,人得扒光了丢回去。
“主公,眼下天寒地冻,不如暂回南阳休整,只要刘备还想让南阳士民入关中,我们就随时都能再来,而刘备不可能每日都在蓝田,峣关也不会每日都戒备森严。”
“这回是我大意了,不熟悉关中的情况,以至于低估了地理气候对主公大军的影响。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虽然没能夺取关中,但刘备也没有讨得好处,反而还让南阳士民心中惊惧。”
“下回我们就假扮南阳士民突袭峣关,必能拿下峣关。”
杨弘小心翼翼的献策,一面将这次攻打关中的错误往身上揽,一面又提出下次攻打关中的计策。
如此一来,既能维护袁术的尊严,又能免于受罚。
果然,袁术一听杨弘这话,心头的气也消了不少。
以目前的情况,想拿下长安几乎不可能,袁术想撤兵又怕丢脸,杨弘主动揽错,袁术也能装一波大将之风。
袁术点头应道:“杨长史言之有理。某又何必在此地跟刘备争一时之气?一计不成,再施一计,刘备小儿,迟早会为我所败。”
“传我军令,退回峣关外。”
探得袁术又撤回了峣关外,刘备不由冷笑:“来了就想走,哪有那么容易?虽然袁术撤得很果断,没有等粮草不济时再撤,但我更喜欢有粮草的袁术。”
关中最缺的是什么?
粮食!
袁术有什么?
粮食!
不管袁术是通过什么方式筹到的粮食,既然来了关中,那就是刘备的。
“传我军令,全军兵向峣关。”
刘备的行动很果断。
在判断袁术要撤兵后,便将赵云营和典韦营都往峣关推进。
峣关外虽然有孙坚营,但自黄广游说孙坚后,孙坚就一直在怠战。
“孙府君,袁公退至峣关外,看来是准备撤兵了。可这个时候撤兵,刘备必会趁机反攻,我们是拦还是不拦。”长史公仇称面有担忧。
作为孙坚的亲信长史,公仇称也知道黄广前来游说一事。
虽然孙坚并没明确表态,但怠战之心也足以看出孙坚内心的动摇。
否则以孙坚的秉性,绕道峣关之后偷袭关羽后方的就不是张勋而是孙坚了。
袁术不能复刻刘邦破峣关,将不如刘邦猛也是关键原因。
若突袭关羽后方的是孙坚而不是张勋,即便不胜也不会大败,而刘备见峣关危急,也不会在蓝田死守。
届时再战,胜负犹未可知。
反过来讲。
刘备在蓝田守城不战,也是知道孙坚在怠战。
倘若孙坚敢悍不畏死的绕道攻打峣关后方,刘备同样会集中优势兵力先灭掉孙坚。
战场是灵活的,什么对手就用什么战术。
孙坚低头不语。
除了孙坚怠战外,袁术想让孙坚留在峣关作为断后之兵也是关键原因。
袁术是个很怕死的人。
可以不胜也可以败,绝不能死。
若将孙坚留在峣关外,刘备想要出关就只能集中力量先破孙坚。
可刘备一旦出关,那地利优势就没了,袁术甚至还可以再伺机杀回来助孙坚。
如此部署对袁术而言,是最稳妥也最能保命的。
迟疑间。
人报有孙坚故人求谒。
“故人?黄广又回来了?”
孙坚心神不定,遂让人将故人带入。
不过入内的却不是黄广,而是一个少年。
却见少年行礼而道:“雍州牧刘皇叔门生、扶风法正,见过孙太守。”
孙坚吃了一惊,既惊讶法正的年少入敌营无畏无惧,又惊讶刘备竟然会派门生求谒。
黄广是张温的人,谈的是过往交情。
法正是刘备的人,所谈就不好说了。
“你如此年少,就不怕我恼羞成怒之下,将你杀之示众?”孙坚眯着眼,语气清冷。
法正笑道:“听闻孙太守有一子名策,比我年长一岁,亦是江东俊杰,年少有名。倘若今日是孙策入峣关见刘皇叔,孙太守认为,刘皇叔是否恼羞成怒杀孙策示众呢?”
孙坚目有赞许:“你倒是伶牙俐齿。我若说会杀,便是器量不如刘备;我若说不会杀,你便能有恃无恐。”
法正拱手一谢:“孙太守过奖了。我不过是雍州一介小儿,虽会几句伶语,实无大智慧。不似参军贾诩,给刘皇叔献的平羌十六策,刘皇叔认为其中十五策过于狠毒,只留了一策相对平和的‘攻心计’。”
孙坚眼皮子一跳。
什么叫平羌十六策中只有一策相对平和?
贾诩何许人也?
这是威胁我吗?
“那你今日来此,也是想用攻心计了?”孙坚默默记住了贾诩这个令人不适的名字。
法正笑道:“孙太守有勇有谋,刘皇叔一向很钦佩。然而刘皇叔以为,孙太守一向忠勇,不应该因为袁术的私心就与朝廷对抗。”
“如今的天子,乃是刘皇叔奉先帝密诏所立,并非是矫诏,孙太守若是执意对抗,不仅失了忠,还失了英雄气。”
“哦?”孙坚语气一抬,微微讶异:“我与刘备从未相识,刘备竟也知世间有孙坚?”
“刘皇叔善于识人,倘若昔日月旦评是刘皇叔主评,那就没许劭兄弟什么事了。”法正语气中满是对刘备的崇拜,又道:“来此之前,刘皇叔曾对我言,天下英雄有三,其一为谯县曹操,其二为吴县孙坚,其三便是刘皇叔。”
“只可惜,世间虽有英雄,但英雄也往往会因俗世洪流而迷失本心。刘皇叔不愿孙太守迷失本心,特命我来此送孙太守几句话。”
随后。
法正语气变得严肃:“天下英雄,当谋万世之基!天下之大,亦非眼前所见。为英雄者,若不能为天下万民及其子孙后代谋福,亦不过一勇之夫罢了。”
“而今袁氏反叛,九州动乱,其祸更胜于昔日黄巾之乱,是助袁氏还是与刘皇叔一起安定万民,请孙太守慎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