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1章 挑唆刘备反董,袁神图冀州(求追订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董卓此人,骄矜自大,极为贪婪,虽与刘备同扶新君,但必不愿坐看刘备势大。”

“我不信董卓能安坐洛阳!我料董卓必会与刘备相争。”

袁绍眼神微凛:“元图以为,董卓和刘备相争,谁会胜?”

逢纪不假思索:“虽然我很希望董卓能胜,但以刘备的胆略智慧,董卓非其对手。我引董卓与刘备相争,亦只能为主公谋取基业争取时间。”

袁绍不由蹙眉:“刘备若胜,或成强秦之势,今后又该如何制衡?”

逢纪笑道:“主公勿忧。强秦之势的前提乃是刘备称王,可刘备如今是臣非王,即便有皇叔之名也必须以天子为尊。”

“天子虽然年幼,但也想执掌大权,必不会甘心受刘备摆布而诸事不由己。自桓灵二帝以来,大将军梁冀、大将军窦武、大将军何进,皆无善终,刘备又如何能例外?”

话锋一转。

逢纪又道:“未免刘备又行废立之事,也为主公今后行事所需,还需再行设法,诱骗董卓杀了弘农王!”

上回诱骗董卓杀弘农王刘辩,被刘备设法阻止,这让逢纪的计划只成功了一半。

而今正好引董卓与刘备相争,逢纪意欲再行此策。

只有弘农王死了,袁绍才能有足够的理由去扶持新君对抗洛阳朝廷。

只有弘农王死了,袁绍才能死咬刘备董卓是在矫诏。

“就依元图之意。”

袁绍果断的采纳了逢纪的计策。

而今只有逢纪在左右的袁绍,行事决断也无需去犹豫。

逢纪亦是心情愉悦。

这种能让袁绍言听计从的成就感,让逢纪有很高的积极性。

随后又道:“主公欲行大事,须有兵马在手。河内之众,唯有桥瑁最是信服主公,丁原王匡二人皆是心怀鬼胎,可伺机除之。”

“可与桥瑁联手,许其东郡太守之职,先合力兼并丁原、王匡二人兵马。”

袁绍细思了一阵,道:“丁原一介武夫,不足为虑,然而王匡名气甚大,当以何种理由兼并其众?”

逢纪早有定计,道:“可使桥瑁游说丁原,称王匡与蔡邕颇有交情。盟军解散后,我等尚可东归,丁原除了河内便无容身之地,若王匡受蔡邕游说而归朝堂,则丁原必会无命?”

“可诈许丁原为河内太守,诱丁原杀王匡,主公则以盟主之名逮捕丁原,杀之安抚王匡余众,则河内之众皆为主公所得。”

不得不说,逢纪在阴人上也颇有心得。

尤其是对付丁原这样武夫出身的,这计策是一环衔一环,精准的抓住了丁原如今的困境。

丁原与王匡本就没有深厚的情谊,袁绍等人走后,丁原还得在河内驻兵。

丁原不愿向王匡称臣,王匡也不希望丁原在河内分庭抗礼,那么二者之间就必须有个人被兼并。

王匡是河内太守且还与蔡邕有交情,不论是否依靠蔡邕,都比丁原更有胜算。

丁原想活命,就只能按照逢纪预设的路线去杀王匡。

不过这种事不能由袁绍亲自去办,袁绍应道:“此事就交由元图了,告诉桥瑁,所得兵马我分他三成,助他执掌东郡。”

逢纪笃定而笑:“主公放心,我必不误事。”

待逢纪离开,袁绍又自怀中取出一玉印,反复抚摸。

玉印是袁绍自洛阳得到的,不是传国玉玺,而是皇帝玉玺,也就是皇帝的个人印章,上面纹了螭虎。

昔日何进立刘辩为帝,由何太后临朝听政,刘辩的皇帝玉玺就由何太后执掌。

后来洛阳大乱,刘备只顾去救刘协而将何太后晾在路边,淳于琼将何太后带回后,就自何太后身上得到了刘辩的皇帝玉玺。

只因董卓忽然拿着密诏在西苑请百官赴会,刘备又在西苑强势杀人,而袁隗却让袁绍以家族为重,直接让袁绍的计划难以施为。

如今除了逢纪、淳于琼等亲信外,无人知晓袁绍有刘辩的皇帝玉玺。

“终有一日,玉印也会刻上我之姓名。”袁绍看着玉印,爱不释手。

逢纪的行动也很快。

桥瑁也信誓旦旦的表示会配合行计。

就在当夜,丁原忽然带兵闯入王匡军帐,然后拿出伪造的蔡邕密信,令人将王匡乱刀砍死。

而就在丁原抢了河内太守印准备向袁绍请功时,桥瑁忽然带兵将丁原围住,怒斥丁原擅杀王匡。

既有丁原左右军士指认丁原频频与旧日义子吕布私下通信。

又有王匡军士泣声控诉丁原密谋被王匡发现,恼羞成怒杀了王匡。

桥瑁还搜出了丁原与吕布私通的信件!

有人证有物证有动机有事实,丁原有口难辩,刚要道出是受桥瑁诱骗时,就被桥瑁一箭射杀。

次日酸枣众将听闻昨夜丁原王匡皆死,尽皆心惊胆寒。

众人都不是傻子。

什么丁原私通吕布,密谋被发现后恼羞成怒杀王匡,都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

不过眼下盟军已经解散,都是各自去争夺各自的利益,也没人会为丁原王匡的死去哀悼。

一夜之间,袁绍尽得丁原王匡七成兵马,剩下三成则被桥瑁带走。

有了兵马,丁原王匡又死,本应该回渤海的袁绍也不回渤海了,直接驱兵占了河内。

袁绍所图的也不仅仅是河内,还有整个冀州!

刘备需要时间兼并董卓,袁绍同样需要时间执掌河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