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章 默默奉献?勇于付出?用词不当了吧!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79章 默默奉献?勇于付出?用词不当了吧!

国内媒体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常温超导的报道,并引起了舆论的沸腾以后,很快就被国外媒体关注到了。

国外有不少媒体、自媒体人,也纷纷把相关的报道搬运到了国际网络上。

其中还有一些是影响力广泛的大媒体,比如,《泰晤士报》、《半岛联社》、《今日硅谷》,等等。

普通媒体、自媒体人都是搬运报道,甚至是搬运一些国内自媒体人撰写的评论,大媒体的报道相对严谨,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今日硅谷》是科技领域的媒体,专注于全球科技生态的深度报道。

他们的报道中用了几个‘疑似’、‘可能’的词汇,并评论表示说,“中国团队宣称制造出高科技烯材料,并在常温下实现了边缘百分百导电。”

“从诸多的报道来看,他们的研究一定是有突破的,但新材料是能实现常规环境的导电,又或者仍旧需要其他的条件,比如高压,暂时还无从得知。”

《泰晤士报》的报道就带着倾向性了,报道把国内舆论描述为‘荒诞的狂欢’,“现在不是50年后,更不是100年后,解决常温超导问题并不现实。”

“他们正在为一个不现实的科技材料进行一场荒诞的狂欢!”

报道后续,《泰晤士报》还专业性的讲解了材料特性,阐述了锡烯方向的国际研发状况,“他们所制备的常温超导材料,并不是常规上理解的超导,而是高科技多层烯材料,被认为是一种二维材料。”

“据了解,二维锡烯实现100%常温导电的理论,出自原斯坦福大学华人科学家张首晟团队,后续理论的验证,大多也是中国在做……”

“相关领域研究更深入的美利坚、鹰国的科学团队,少有科学家看好这个方向……”

《半岛联社》的报道就很有意思了。

上一次的‘常温超导热点lk-99’就出自半岛,《半岛联社》的报道也提到了lk-99,并拿lk-99和stn-01做对比。

“lk-99是一种铜掺杂的铅磷灰石,能表现出类似超导行为的特性,可以表现出明确迈斯纳现象。”

“stn-01是多层锡烯薄层的高科技材料,并不具备超导行为特性,因为需要多原子层整体排列的特性,就只是一种理论中存在的材料,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制造出来。”

“lk-99是存在的,并表现出一定超导特性。”

“stn-01根本不存在。”

“有关stn-01,有关常温超导的狂呼,从开始就注定会是一场比lk-99更加荒诞的闹剧!”

……

国外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相关信息也引起了国外团队的关注。

很多实验室团队,对复刻材料并进行验证的工作很感兴趣,不少人开始到预发布网站寻找论文资料。

当一项研究成果被公开,就能够在预发布网站上找到论文资料。

lk-99,就是这样。

lk-99正式对外宣布后,实验室制备材料的论文,就被研究人员提交到了预发布网站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材料可以被其他实验机构复刻制备,也就能对于材料特性进行验证。

有其他团队认定了材料特性,研究论文就可以被影响力广泛的学术期刊刊载,研究人员也因此名气大增。

反之,没有其他实验团队对材料特性进行验证,类似的研究论文就无法刊载在顶尖的学术期刊上。

因为没有实际证据,学术期刊也就无法进行论文进行评审。

当刻意去找资料的时候,有团队在预发布网站上找到了相关论文——

《多层锡烯薄膜的制备特性》。

这篇实验研究论文的作者依次为张明浩、薛坤、朱炳坤、陈帅、方慧敏,后面还缀着一大堆留名人员。

从最前排的名字,就能把论文和研究对上了。

但打开论文以后,发现里面只是说以碲化铋衬底制备出了多层锡烯薄膜,并检测到了拓扑绝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

论文的核心,是材料直接检测到拓扑绝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验证了二维锡烯材料相关理论。

“实验中,材料检测到非常明显的拓扑边缘态,中心位置发现了绝缘特性,如下图所示……”

“边缘实现了电子的通路……”

“是一种层状伊辛超导体,观测到维度驱动的零磁场反常金属态,并揭示存在的自发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

材料制备过程呢?

拓扑边缘态和伊辛超导的验证也是不小的成果,但比起常温超导材料真是什么也算不上。

预发布网站上还能找到其他相关的论文,一篇名为《多层锡烯薄层材料检测特性》的论文,作者是方慧敏、何辉。

论文的主题内容是对于多层锡烯薄膜材料的检测。

很明显,只是阐述材料的检测过程,核心依旧是对于拓扑边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的检测验证。

再找……

相关预发布的论文能找到二十多篇,除了以上两篇以外,其他的就都是边边角角的研究。

这些都是应用电磁学实验室的研究员、博士生撰写的论文,先发布到预发布网站上,确认了版权所属后,再等待投稿的学术期刊审稿回复。

实验室项目的研究有进展,大成果和他们没关系,但也可以对工作进行总结,发上一篇sci来增加个人履历丰厚度。

他们的论文内容,当然也不可能涉及到材料制备的核心技术。

“stn-01,没发材料制备的论文?”

“如果不知道怎么制备材料,还怎么去做验证?”

“这样一来,论文也不可能通过学术期刊审核啊!”

有实验团队找了许久都没结果,最后也只能恼怒的喷上一句,“还不如lk-99!”

……

国外实验团队找不到材料制备的论文,国内团队当然也找不到。

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有些国内实验团队相信stn-01具备常温超导的性能。

东港理工大学的洪振宇团队就对stn-01很有信心,洪振宇带回了一小块锡烯样本,他的团队从样本中明确测定到了拓扑边缘态现象。

测定过程让团队每个人都非常惊讶,因为拓扑边缘态现象太过明确,感觉就像是给灯泡通上电。

灯泡亮了,测定有结果了。

同时,他们还检测到明确的伊辛超导特性。

伊辛超导的检测比较麻烦,但信号明确也就代表材料很可能是伊辛超导体。

这样的样本质量太高了。

看着质量极高的锡烯样本,再想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中,见到朱炳坤、薛坤等人激动的场景。

洪振宇也不由惊叹的做出判断,“稳定的多层锡烯薄膜材料?可能真被他们造出来了!”

曹旺也有同样的判断,他的依据也是一样的。

问题是,他不想相信。

stn-01是多层锡烯薄膜材料,其真实存在也就代表锡烯方向的研究走到了尽头。

单原子锡烯,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制作研究了。

下一步的研究就是技术,怎么样去制造更稳定的多层锡烯薄膜材料,怎么样去增加stn型材料的原子层厚度。

还有,怎么样去降低制造成本、改进工艺,等等。

这些都是技术问题,而他的研究可以宣告终止了。

上级部门,甚至是材料研究中心,会不会考虑把他的项目撤销。

几百万的经费投入下去,一点成功都没有,对他个人发展的影响太大了。

再往后,就很难申请到项目、带队做研发了,也只能加入别人的项目?

个人事业走了下坡路!

……

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一楼大厅走廊到处都挤满了人,朱炳坤和张明浩站在一起,正和前来的领导团队握手。

朱炳坤明显有些紧张,激动的连说话都有些磕磕巴巴。

张明浩则表现自然,和前来的领导握手,还打趣一句,“您来之前,我特别找了有您的新闻,你本人看起来比新闻里年轻。”

领导听的笑了出来,拍着他的肩膀笑说道,“你看起来也比新闻上帅的多!”

领导说完去和下一个的薛坤握手。

朱炳坤顿时把头凑过来,小声嘀咕一句,“你还真行,我都不太敢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