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章 找到了!强关联!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研究认为,是材料的特殊性引起了‘电场转移’现象。

之所以说是‘电场转移’,和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特性有关,材料本身可以触发‘负介电常数’特性,也就是会成为一种负介电常数材料。

当材料的介电常数为负时,就成为了一种电磁超材料。

当常规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出现在电场中时,因为其超过‘9’的介电常数,会对电场产生削弱的作用。

这种情况类似于施加同样电压,电阻增强会让电流减弱。

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触发‘负介电常数’特性,介电常数瞬间变成了负值,介电常数为负,就反过来会让电场得到增强。

同样可以理解为施加同样的电压,电阻为负,会让电流增强。

许丘建团队认为,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转为电磁超材料的瞬间,出现了一种‘增强电场转移’的现象。

增强的电场没有发生在材料内部,而是转移到了材料周围,一瞬间的场力震荡现象,带动了空气粒子发生极为微弱的流动。

同时,也测定到了瞬时电场。

这个基于实验发现的理论分析,最有说服力的并不是解析,而是其中的数学计算内容。

许丘建团队计算出了瞬时电场数值,和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负介电常数、材料的电容量、实验电场强度等数值间的关联。

实验发现现象,测定数值进行数学分析,而数学分析支持理论解析。

逻辑清晰,完善!

他们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两个,一个是电场转移只能是瞬间出现。

第二是所转移的电场强度和负介电常数直接相关。

第一个结论已经说明张明浩在东港大学的实验是错误的。

张明浩从头到尾的看完了论文,也不由得为论文中的数据以及分析所惊叹,确实是一项非常精彩的研究。

但,是错的!

《正确感知》可以直接判断分析结论是错误的。

他也能直接找出问题。

论文上的分析看起来精彩,但有两个重要问题没有解释,第一个是为什么材料不能重复使用?

每一个制备好的材料只能进行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就无法发现同样的现象。

为什么?

第二就是为什么其他负介电常数材料没有测定到同样的现象?

近年来电磁超材料的研究是有成果的,有不少团队都制造出了负介电常数材料。

在张氏现象公开以后,肯定有团队用其他负介电常数材料进行实验,但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消息,就说明其他的负介电常数材料无法制造出张氏现象。

当然,理论分析不完善很正常,但结论肯定是错的。

“不是电场转移。”

“即便实验检测到了明确的瞬时电场,也不是电场转移。”

“但确实和负介电常数有关。”

这是张明浩的两个判断。

虽然能做出直接性判断,也知道对方研究分析的缺陷,但在理论方向上就很难去反驳了。

主要还是知识领域的限制,他没有做过电磁学底层的分析研究,论文能全部看明白就很不错了。

“看来实验室确实缺少一个电磁学理论方向的专家。”

“否则可以学习一下……”

电磁学基础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复杂的,就像是超导的理论机制研究,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太多了,好多专业术语都需要查一下资料才知道,更不用说其中包含的复杂数学分析了。

这方面,他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

在理论上反驳不了,就只能拿实验来证明了,只要复刻出了东港大学的实验,再精彩的理论分析也没有意义。

张明浩研究了整篇论文,收获还是很大的。

他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实验还是要回归核心,围绕负介电常数特性来研究。

他能确定张氏现象和负介电常数直接相关,但稳定的负介电常数肯定无法制造出张氏现象。

所以材料上,镍的分布必须不均匀,让材料的负介电常数状态无法持续的维持住。

但即便分布不均匀,任何位置也必须在能让镍含量达到负介电常数状态的阈值中。

他去了实验室。

看看时间,朱炳坤、薛坤去做‘瞬时电场信号测定’也快有结果了。

等走到了实验室,在第一个实验间就见到了马岩。

马岩正在制备金属陶瓷材料,他见张明浩走进来,顿时苦闷的说道,“浩哥,帮帮我呗?”

“每天都干这个,太没意思了。”

他没有了刚进实验室的兴奋,而是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牛马,每天都要来实验室制备一份材料。

几个小时啊!

空闲时间全都被挤占了。

“这个是实验室福利,是给你们练手用的,为以后的实验做准备,我帮你就等于害你啊!”

张明浩说的很认真。

马岩顿时满心苦闷,也只能继续制备材料,他正在混合镍和三氧化二铝粉末。

张明浩看了几眼正要离开,但动作忽然停住了。

他下意识的用了下《关联感知》,发现马岩混合粉末的操作,和复刻实验存在关联。

关联,还很强!

虽然没有确定的数据,但他可以拿介电常数来做对比,差不多是‘介电常数’的一半?

“这是怎么比的!”张明浩有些不能理解,因为一个是混合粉末来制备材料操作,另一个是一个物理性质。

两者有什么可比吗?

他还是认真看见了马岩的操作,就发现马岩的操作很不标准,添加材料后就不断的进行搅拌,就好像是搅拌液体一样。

操作上可没有这一步,他完全就是为了下一步更简单。

马岩注意到张明浩一直盯着自己,他笑着解释了一句,“这是我自己想的,反正就是混合!”

“这一搅拌,两种粉末就混在一起了,再放机器里随便搅一下,很快就能出炉了!”

张明浩看着他,眼神动也不动一下,组织了好半天语言,吐了一句,“你他-娘-的……”

“真是个天才!”

“当然了。”

马岩还觉得张明浩在夸奖自己,还有些得意的笑了笑。

张明浩也没有纠正他的做法,因为他确定马岩的做法和复刻实验直接相关,但这样会导致……

“对啊!”

“这样搅拌一下,镍在材料边缘的分布会密集。”

“下一步放在机器里,因为时间短,材料边缘的镍依旧会多。”

“这就是关联的地方!”

张明浩思考的眼前一亮,他用《正确感知》验证了一下。

反馈,正确!

他顿时深吸了一口气,朝着马岩竖起大拇指,“你真是个天才!”

“回头我让实验室给你发项目补贴!”

马岩顿时惊喜道,“谢谢浩哥!还是你行!”

“谢谢,我肯定努力!”

他说着做了个小决定,“这个方法,一会记下来拿给薛坤老师看看,材料制备方法,也要改进啊……”

“我果然是天才!”

第二更奉上,月底啦,求一下月票……

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