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旋风?好题材!一看就是高科技!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朱炳坤顿时凝神看过来,脸色都变得不太好了。
一个点,一百万啊!
这家伙厚着脸皮收到自己腰包了,也不知道分出来一些,就只是请大家吃了个饭而已。
财迷!
基础测定实验很快都结束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摆在眼前。
“zxz现象,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同时制造流动性,又能和电场联系在一起?”
“场力肯定和负介电常数有关,但为什么其他负介电常数材料不能制造出zxz现象?”
这些就需要做理论探究了。
张明浩一时间也搞不明白,他对于凝聚态物理方向的了解还太少,也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的推断。
现在基础测定已经结束,就需要进行微观解析,进而探究其理论。
理论研究,就和超导的研究类似,就需要边实验、边进行基础理论机制研究,再反过来以理论指导实验。
朱炳坤总结道,“我们实验进入一个新阶段,下一步从两个方向入手。”
“一个是大规模实验,如果有新的发现,就能展开下一步研究。”
“一个是理论机制研究,以现有的发现为基础进行理论解析。”
“另外,我们也要进行成果总结、成果上报,也可以提前准备研究报告和论文了。”
现在的实验还限制于有限的几个人参与。
其他人都没有参与。
这么大的项目不可能一直几个人来做,要进行大规模试验、要进行实验分析,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实验室的人员都要参与进来。
……
项目组要进行成果上报,要写报告、写论文,做很多文字性工作。
每个参与项目的人都很忙。
等到周末,他们还是休息了一天,但不是真正休息,而是有栏目组要来采访拍摄,是东川省电视台要做一期科学采访栏目。
栏目组和省科技厅、江州大学进行合作,针对的是实验室项目,是张氏现象的发现以及后续研究。
一方面是对省科技厅重点支持项目的宣传。
另一方面,也是对江州大学的宣传。
针对张氏现象以及后续研究的栏目宣传,核心人物当然是张明浩、朱炳坤、薛坤等人。
上午九点钟,栏目组负责人沈导、记者吴莉莉以及随行摄像等工作人员,就已经来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省科技厅以及学校方面的人也来了,包括副主任李建、副校长徐培军。
物理学院院长谭严明也过来看看。
摄影师在对实验室进行拍摄,朱炳坤在前面做简单的介绍,栏目组负责人沈导则和其他人说着整个流程。
首先是对实验室进行拍摄,下一步是对张氏现象以及后续研究项目进行介绍。
最后就是专题采访了,还要拍摄一些宣传照片。
实验室的人自觉的配合栏目拍摄。
这是因为实验室和学校方面谈好了购买设备的问题,学校会额外出资一百五十万,支持应用电磁学实验室购置新设备。
一百五十万,配合拍摄个采访栏目,也没什么大不了。
另外,宣传工作确实很重要,关于项目的宣传、学校的宣传。
如果能做好宣传,以后再有需求要经费也容易很多。
栏目组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拍摄实验室。
吴莉莉走在最前面。
朱炳坤跟着后面,辅助讲解着研究张氏现象的过程,他是有准备台词的,有些就是直接念出来。
其他人跟在后面,慢慢走着也跟着参观实验室。
李建、张明浩以及谭延明走在一起。
李建是宋凯峰的副手,他也关心实验室的新项目,和张明浩说了几句,就开口问道,“你们的项目进行的怎么样了?”
张明浩点头道,“进展很大,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正在做总结,大概一个星期就能提交成果了。”
李建听的一愣。
他只是随意问一句,毕竟项目才开始一个多月,常规来说也就刚进入研究。
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了?
谭延明也感觉很惊讶,他好奇问道,“你们的进度这么快吗?”
张明浩笑道,“这个事情,我和宋主任说过,我们在申请项目之前已经有进展了。”
“这一个多月,就是顺着原来的发现继续研究。”
“具体呢?”
李建追问道,“是有什么发现,还是其他什么?”
他补充道,“我对这个了解一点,你们好像是要复刻你在东港大学的实验,对吧?成功了吧?”
“成功了。”
李建继续好奇追问,“具体是什么样的?”
张明浩犹豫了一下,他不知道怎么和一个外行人去解释研究问题。
无法解释的场力、电场、流动性……太复杂了。
谭延明问道,“是有些东西不能说吗?”
“那倒不是。”
张明浩摇头道,“我只是在想怎么说,我们的进展太大了,有很多,包括场力发现,包括电场的测定、流动性测定。”
“具体情况……”
他思索着说了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实验里制造了一个小旋风。”
“小旋风?”
李建和谭延明对视一眼,满是不解。
谭延明也好奇问道,“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zxz现象,能制造流动性,自然也能制造旋风。”张明浩说的很轻松,却让谭延明惊的瞪大了眼睛。
那种超低的流动性,人体根本感受不到,现在就变成能制造旋风了?
那是什么样的重大进展!
“真的吗?”
李建不了解具体情况,他反倒想到另一个问题,“这个成果好啊,制造旋风,也是好题材!”
“我们正在进行拍摄宣传,你们可以制造个旋风,拍一拍,张氏现象制造的旋风,多有科幻感!”
“拍出来,观众们一看就知道是高科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