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经费不足?我们结题不干了! 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第100章 经费不足?我们结题不干了!
在理论研究办公室,张明浩详细交代了一下理论机制框架的研究工作。
再回到博士生工作间,他静静的坐在那里,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太领导化了。
“可能还是受到了升研究员的影响,不应该这样做。”
“这样做一点好处都没有。”
“杜伟才是组长,我作为组员只能建议、不能命令……”
他做了一下自我反省。
当领导有很多坏处,比如说责任、麻烦事都要承担起来。
就像是朱炳坤,他是实验室主任,项目的总负责人,每年都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务找上来。
如果只是个博士生、是个组员,什么麻烦事情都没有,每天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在研究来说,他有足够多的成果,说个建议、说个研究想法,其他人也会跟着一起做。
“就是这样……”
“做人要低调,我还只是个博士生、小博士生……”
张明浩想着心情都变得舒畅了,不知不觉间还哼起歌。
“心情不错啊!”
陈兰君走进工作间,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转头笑道,“恭喜了,升了研究员,还是正的,和陈老师他们同级了!”
“谢谢。”
张明浩点了下头,就听陈兰君继续打趣问道,“以后你是研究员了,可不能把我们这些小博士同窗忘了啊!”
“咱俩差一届……”
“那也是同窗,看!我们的座位都挨着的。”
陈兰君说着还坐近了些。
张明浩有种被调戏的感觉,他顿时把椅子转到正对陈兰君的方向,笑道,“小陈啊,以后我就是研究员了,来,先叫声张老师听听!”
“张老师——”陈兰君喊的很大声。
“再叫声张教授!”
“张教授~~~”
陈兰君都用上夹子音了,她说着还凑近了些,小声道,“张老师,什么时候有空给我补习一下功课……”
“咳咳。”
张明浩抽出手臂,站了起来就朝门外走。
没有底线啊!
太熟了!
这完全享受不到调侃的感觉,反倒成了被调侃的那一个。
他去了后排实验间。
在进入过道的时候,正巧碰到走出门的马岩。
马岩正拎着一袋子废品材料往外走,见到张明浩立刻喊了一声,“浩哥。”
“你开始做实验了?”
“是啊。”
马岩笑笑,“薛老师让我跟着他学着做实验了。”
说着低头看了手里的袋子,“现在就是打打杂。”
“慢慢来。”
“以后还是要多教教我,可别跟上次一样了……”
他说着眼神都有些哀怨。
上次做材料步骤出现错误,张明浩不提醒不说,还说他做的是对的,后来激动的和薛坤说了一下,换来的也是莫名其妙的鼓励。
上个星期,他才知道自己做的材料,帮助实验室的项目取得进展。
这是薛坤亲口说的,但给他的不是鼓励、赞赏,而是一大顿的说教。
当然,也有好消息。
实验室给他额外发了一万的奖金,还让他领了项目津贴,每个月都能多拿四千多块。
现在跟着薛坤学做实验,也算是走上正路了。
张明浩和马岩聊了几句,就去了主实验间。
实验间里,朱炳坤和薛坤都在。
还有其他两个副研究员,分别是许海旺和王兴。
近来的实验研究做的不少,是针对张氏现象用过的材料进行研究。
项目组想通过实验的方式,去解决材料不可重复使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实验用过的材料和没用过的材料,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差别。
“完全没有进展。”
朱炳坤拧着眉头道,“我们做了能想到的所有检测。”
“现在是想把用过的材料提炼,镍提炼出来,铝提炼出来,然后再检测两种元素的特性,看看是否和原来有什么差别。”
“再不行,就以提炼的金属元素为原材料,再去一步步制造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看是否能有出现zxz现象。”
张明浩不知道是否能行得通。
《正确感知》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能判断未来的事物。
实验没有开始,他只能判断实验设计是否正确,不能对真实事物的材质,又或者完全未知的因素进行判断。
不过他并不看好,想了想道,“那么多实验团队,肯定会有其他团队做同样的研究。”
“我觉得,做常规检测就可以,那些想不到或者非常复杂的检测就不要做了。”
“如果其他团队有发现,等着成果发表就好了。”
其他人思索着点了点头。
张氏现象发现的时间已经很长,材料不可重复使用的问题,第一时间就会被各个团队注意到。
现在所能看到的公开成果,有好多对这个问题的说明,但结果都是没有检测到任何差别。
薛坤刚忙完了实验,他脱下白大褂放在一边,开口问道,“不做这个,我们现在做什么呢?”
“理论机制研究所需要的实验。”
张明浩左右看看,解释道,“我们去首都,谈成了和邹建勇团队的合作。下一步要做的是zxz和高温超导协同性实验和理论研究。”
其他人互相看了看,明显是不太理解张明浩说的话。
薛坤疑惑开口道,“张明浩,我一直都想问你,我们这个研究到底和高温超导有什么关系?”
“你解释过,但是朦朦胧胧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和高温超导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做什么?”
他一句话也问出了其他人的心声。
朱炳坤也想问这个问题,他也同样不明白张氏现象为什么会和高温超导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不清楚也就算了,但下一步怎么做也不清楚,就感觉非常迷茫了。
张明浩看着朱炳坤和薛坤,再看了下其他两人,又想起了理论组办公室杜伟的表情,他顿时道,“这样吧,召集一下其他人,我就一起讲一下我的想法。”
他能够确保研究是正确的,但也要让其他人明白具体是在干什么。
整个项目组上下要拧成一股劲,其他人不知道方向也就没有了干劲,可能也会影响到研究本身。
……
二楼会议室。
朱炳坤、薛坤、陈帅都在,方慧敏、何辉也来了,加上其他的副研究员以及理论组的成员,总计也有十几个人。
这些就是实验室的核心班组了。
其中职级最低的是刘磊,他只是个挂靠实验室的博士后,因为是在理论组工作,才被召集来参加会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