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5章 忠!诚!戳中朱棣的软肋了,祖制的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我连襟是朱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85章 忠!诚!戳中朱棣的软肋了,祖制的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两人並肩走出偏殿,一路无话,徐牧面色平静,心中早已料定朱棣会倾向於实干之策,还有一个姚广孝呢,这个大和尚能鼓动朱棣造反,就有能力说服朱棣搞新政。

解縉则眉头紧锁,暗自琢磨著该如何再找机会劝说皇帝,守住“科举取士”的正途。

待两人走远,朱棣才看向仍留在殿內的姚广孝,语气缓和了些:“道衍,方才徐牧与解縉的爭论,你都看在眼里。你说说,让那些背吏当官,到底可行不可行?”

姚广孝双手合十,缓缓开口:“陛下,老訥以为,徐国公此举,看似打破常规,实则暗藏三大好处,正合永乐朝稳固根基之需。”

“哦?你且细说。”朱棣眼中露出倾听之色。

“其一,是忠心可辨!”

姚广孝指尖转动念珠:“陛下登基不久,建文旧臣散落朝野,那些科举出身的读书人,有的曾受建文恩宠,有的与方孝孺等旧党有师门之谊一一陛下虽能重用他们,却难辨其心底是否仍念著建文。”

这话也是戳中了朱棣的软肋。

的確,满朝文武,除了靖难跟著自己走出来的这群人,其他人,可信么?

姚广孝继续道:“可那些背吏不同,他们本是底层,一辈子难有出头之日,是陛下给了他们做官的机会,这份恩宠,足以让他们將陛下视为唯一靠山。陛下若在,他们便能保住官身、光耀门;陛下若有闪失,他们便会重回底层,甚至可能因背吏当官的履歷遭人排挤。如此一来,他们的忠心,无需多辨,自会与陛下紧紧绑在一起。

朱棣闻言,轻轻点头。

他最忧心的,便是朝堂之中藏著“建文余孽”,姚广孝这番话,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其二,是能力可恃。”

姚广孝继续道,“徐国公说的没错,这些背吏在靖难时便负责粮草调度、文书登记、流民安抚,皆是实打实的实务。他们懂帐目、知民生,知道如何核实地亩、如何分发救济粮、如何处理百姓纠纷!”

顿了顿,他继续道:“这些本事,不是光读圣贤书就能学会的。更重要的是,徐国公还擬定了『政绩考核』的规矩,做得好就能升迁,做得差便会罢免,这等於给他们画了一条上升通道。为了保住官身、谋求晋升,他们定会拼尽全力办实事,这份劲头,远非那些只会空谈仁政的读书人可比。”

“其三,是平衡朝堂。”

姚广孝话锋一转,“如今朝堂之上,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仍占多数,若长此以往,他们难免会抱团排挤异己,甚至可能像建文朝那样,以祖制为名肘陛下。”

“让胥吏当官,既能填补方孝孺旧部留下的空缺,又能在朝堂中掺进实干派的力量,与读书人群体形成制衡。往后朝堂议事,便不会再是读书人一言堂,陛下也能听到更多务实的声音,更易做出贴合民生的决策。”

顿了顿,姚广孝继续道:“什么是祖制,祖制应该如何定义,应该是陛下说了算,什么时候轮到读书人说了算了?”

朱棣沉默良久,隨后笑著开口道:“道衍你说得对,,句句在理。朕之前还顾虑『违背祖制”,如今看来,只要能为大明选到忠勇实干之人,便是遵循了太祖爷『唯才是举”的本意。那些背吏,朕用得!”

姚广孝躬身道:“陛下英明。镇国公既有周全的考核章程,又有大皇子支持,此事推行起来,定能稳妥。待这些背吏在地方做出政绩,那些质疑的声音,自会不攻自破。”

朱棣做出了决定。

读书人,信不过!

天知道,他们会不会嘴里喊著皇上圣明,暗地里骂自己一声篡国贼呢?

什么人能相信?

肯定是这些本来没有什么出头之日的人,因为自己才有了出头之日的能吏。

他们才是最值得相信的。

而且,封赏他们,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度。

文官不听话,那就换掉一批听话的。

朱棣越是琢磨就越是感觉可行。

深吸了一口气,朱棣开口道:“朕,只是担心他们的能力不够!”

姚广孝道:“陛下,他们在北地运输粮草,组织百姓,农户,如何比不上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又有几个真的有真才实学,让他们做学问可以,但是,让他们做事儿,未必就靠谱!”

顿了顿,姚广孝道:“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黄观可都是读书人出来的,可是他们中饱私囊,贪赃枉法,火龙烧仓,这书读了,还不如不读!”

朱棣心中有了想法:“如此,那便试试看!”

最主要的一个问题,祖制的最终解释权,要自己说了算。

解縉踏出奉天殿的门槛,忍不住多看了徐牧一眼。

徐牧却是根本就没有要搭理解縉的意思,径直走了,他有信心,姚广孝能说服朱棣。

大明朝,除了朱元璋也就是朱棣有能力去做点事情了。

换了朱高炽根本就不行。

祖制的帽子能压死他。

必须要让朱棣做出改变!

而解縉的心情就不是那么好了,方才在殿內与徐牧的爭辩、朱棣那句“容朕三思”的含糊態度,像块巨石压在他心头一一若真让徐牧的提议落地,胥吏入仕成了惯例,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往后在朝堂的立足之地,怕是要被一点点蚕食。

他没回翰林院,反倒绕路往吏部衙门去,脚步匆匆,连身上落了雪都未曾察觉,刚到吏部衙门外,便见吏部尚书张正带著属官核对文书,解縉上前一把拉住他的衣袖,声音压得极低:“张尚书,借一步说话,有要事相商!”

张见他神色凝重,便打发走属官,引著他进了后堂的议事房。

刚落座,解縉便急声道:“张尚书可知,方才在宫中,徐牧向陛下举荐了四百名胥吏,要让他们填补方孝孺旧部的空缺,还打算给军屯社的书吏授从九品官身!”

“什么?”

张手里的茶盏“眶当”一声撞在案上,茶水溅出大半,他猛地起身,脸上满是难以置信,“胥吏入仕?还要任知府、县令?这这简直是乱了规矩!太祖高皇帝定下科举取士的正途,徐牧此举,不是刨科举的根是什么?”

“何止是刨根!”

解縉重重一拍案几,“方才我在殿上以祖制相劝,徐牧却狡辩『惯例非祖制”,还说那些胥吏“实干有功”,陛下竟还听进去了,只说要『三思』一一若真让他成了,往后谁还肯寒窗苦读考科举?天下读书人的心,怕是要凉透了!”

正说著,门外传来脚步声,工部尚书茹瑞披著貂裘走了进来,见屋內气氛凝重,不由愣了愣:“二位大人在此议事?”

解縉嘆了一口气:“正是!”

茹瑞好奇的开口道:“方才路过翰林院,听属官说解学士离宫后径直来了吏部,莫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张连忙起身迎上前,將茹瑞拉到案前,急声道:“茹尚书来得正好!你可知徐牧向陛下提了什么荒唐提议?他要让靖难时的四百名背吏补地方官缺,还要给管军屯的书吏授官身一一这是要把科举正途踩在脚下啊!”

茹瑞原本还带著几分笑意的脸瞬间沉了下来,等到解縉把殿內的情况说了一遍之后,他的语气满是惊怒:“徐牧竟有如此手段?他这哪里是举荐人才,分明是要借著陛下对靖难功臣的信任,另立一套用人规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