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一股对太子不满的力量。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他猛地將那份奏疏合上,掷於案上,发出一声闷响。
嚇得王德浑身一颤,头垂得更低。
“呵……”
他向后靠在龙椅的靠背上,闭上眼,揉了揉紧蹙的眉心。
奏疏。
全是参劾太子的奏疏。
自山东那道“罢黜十三名官员”的太子令经由各种渠道传回长安,这类奏疏便如蝗虫过境,源源不绝。
起初,他还耐著性子一一披阅,试图从中分辨出哪些是出於公心,哪些是別有用心的攻訐。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几乎是徒劳的。
內容千篇一律,核心无非是赶紧让太子回来。
有指责太子在山东擅权跋扈,行事酷烈,有违仁德,
有说那些被罢黜的官员,纵有小过,亦罪不至此,太子此举,乃是动摇国本,寒了天下士人之心。
更有一份措辞“恳切”的奏疏,引经据典,最后竟隱晦地提了一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虽未明言“玄武门”三字,却触碰到了李世民心中的禁区。
当时他险些將那份奏疏撕得粉碎。
他知道太子在做什么。
太子动了太多人的奶酪,打破了山东地界上维持了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利益格局。
让李世民感到心底发寒的,並非是奏摺本身,而是朝堂之上,那些真正能影响朝局的重臣们的態度。
沉默。
长孙无忌,他的大舅哥,最信任的臂膀,这几日在他面前,除了必要的政务匯报,绝口不提太子之事。
问起,也只是含糊其辞,说些“太子年轻,还需歷练”“山东情势复杂,或有內情”之类的套话。
他此刻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態度。
房玄龄,一向老成谋国,此刻也选择了缄默。
他清河房氏虽非顶尖门阀,但与山东士族联络有亲,其本人更是天下士林的代表之一。
太子在山东大刀阔斧,罢黜的官员中不乏与房氏交好者,他此刻不表態,或许已是极限。
最让李世民意外的,是魏徵。
这个以直言敢諫闻名的田舍翁,这次竟也哑火了。
哪怕是为太子辩解几句,或者指出太子行事的不妥之处,至少能打破这诡异的平衡。
他的沉默,比那些喧囂的奏摺更让李世民感到一种孤立。
还有高士廉、程咬金……这些平日里或忠心耿耿,或互相制衡的重臣,在此事上,竟表现出了一种近乎默契的静观其变。
他们都在等什么?
等朕表態?
李世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一手打造了这贞观盛世,自以为能掌控一切,但面对这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面对这无声却庞大的压力,他发现自己这个皇帝,有时也並非能为所欲为。
他理解这些臣子的顾虑,他们的家族、他们的关係网,都与山东之地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繫。
太子此举,触犯的是整个阶层固有的利益和尊严。
“权力太大了……”李世民喃喃自语。
这句话,既是奏摺里攻击太子的核心,也是他內心深处一丝若有若无的隱忧。
太子这次展现出的决断力和……狠辣,確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那有理有据的罢黜,那迅速稳定灾情的手段……
这一切,都显示太子並非只是在执行他的意志,而是在山东那片土地上,试图烙下属於自己的印记。
这让他欣慰,亦让他警惕。
他甚至无法像以往那样,轻易地下一道旨意去安抚或训诫。
因为这意味著向那些联合施压的势力低头,意味著否定太子在山东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成效。
更重要的是,这会严重打击太子的威信,甚至可能激化父子之间的矛盾。
“陛下,夜深了,是否安寢?”王德小心翼翼地上前,低声询问。
李世民睁开眼,眼底布满血丝,挥了挥手。
“退下。”
王德不敢多言,躬身领著殿內侍从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空荡荡的大殿更显寂寥。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堆积如山的奏疏上,眼神复杂。
高明,你在山东,可知长安已是暗流汹涌?
你还要在那边待多久?
还是……你根本不想这么快回来?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翻涌的种种念头。
他是皇帝,必须权衡,必须冷静。
在找到破局之策前,他只能继续看著,等著。
他並不知道,他那个在山东“扎根”的太子,已经做出了悄然返回长安的决定。
与此同时,长安城另一端的魏王府,却是另一番景象。
书房內,李泰猛地將手中的青瓷茶盏摜在地上,碎片与茶水四溅,嚇得侍立在门口的奴婢噤若寒蝉。
“废物!都是一群废物!”
李泰肥胖的胸膛剧烈起伏著,脸上因愤怒而涨得通红。
“那么多言官御史,连篇累牘的弹劾,竟动不了他分毫!父皇只是留中不发,连一句申飭都没有!”
他烦躁地在书房內踱步,地毯上留下湿漉漉的脚印。
“还有那些老东西!”
“长孙无忌、房玄龄,一个个装聋作哑!魏徵那老匹夫,平日里不是最能嚷嚷吗?怎么轮到太子胡作非为,他就成了锯嘴的葫芦?”
李泰越想越气,太子在山东闹出这么大动静,罢黜官员,收买民心。
这让他感到了强烈的威胁。
太子的声望和实力,正在以一种他不愿看到的速度增长。
“本王绝不能坐视他继续在山东经营下去!”
李泰停下脚步,眼神阴鷙。
一直静坐在一旁,眼神中透著精明的杜楚客此时才缓缓开口:“王爷息怒。此事,急不得。”
“息怒?你叫本王如何息怒!”
李泰猛地转向他。
“再让他这么搞下去,山东都快成他的独立王国了!到时候他携平乱安民之大功返朝,威望更盛,还有本王立足之地吗?”
杜楚客声音平静。
“王爷,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能自乱阵脚。如今弹劾太子的奏疏虽多,但陛下態度曖昧,重臣集体沉默,这说明什么?”
“说明陛下也在权衡,说明太子此次所为,確实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包括那些重臣背后关联的世家大族。”
李泰眉头紧锁:“你的意思是?”
“这是一股力量,一股对太子不满的力量。”
杜楚客眼中闪过算计的光芒。
“王爷,我们何不將这股力量,化为己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