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撬动整个天下的人心。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49章 撬动整个天下的人心。
李承乾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消化著李逸尘话语中的巨大信息量和衝击力。
倡导向学,传播诗句,爭夺文化话语权和人心……
这已不仅仅是权谋算计,更是在尝试撬动数百年来坚固无比的文化阶层壁垒!
看著他眼中闪烁的思索光芒,李逸尘知道,需要给他一个更宏大的目標和使命感,来统合这些看似分散的策略。
“殿下,治国平天下,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代人所能尽全功。每一代雄主,皆有其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李承乾神情一肃。
“请先生指教。”
“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
“他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纷爭,奠定了华夏大一统的根基。此其时代之责任,他做到了,虽秦二世而亡,然其制垂范后世。”
李承乾不禁点头,这一点,他自幼便听太傅讲过,但此刻听来,感受尤为不同。
“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破暴秦,败强楚,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开拓万里疆土,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后世褒贬不一,却真正让『汉』之一字,成为我等族裔千载不变的称谓!”
“他们让华夏有了强盛的统一认同与昂扬的斗志。此乃他们的时代责任。”
李承乾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他想起了浩瀚的《史记》《汉书》,那些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岁月。
“光武帝刘秀,再造大汉,中兴汉室,抚平战乱创伤,重振朝纲。”
“前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分裂,再次一统华夏,开创开皇之治,革新制度,积累国力。他们承前启后,维繫了华夏文明的命脉与繁荣。”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李承乾。
“如今,大唐立国,陛下开创贞观之治,四海承平,国力日增。此时此世,殿下认为,大唐的时代责任何在?”
“殿下身为储君,未来所欲肩负者,又为何事?”
李承乾被问得心神剧震。
他从未如此刻般,站在一个如此宏大的歷史视角,去思考一个时代、一个王朝的使命。
他喃喃道:“大唐……的时代责任?”
“不错。”李逸尘语气坚定。
“陛下已扫平外患大部,內政治理亦初见成效。然则,天下真正之大患,或不在外,而在內。”
“在於数百年来形成的世家门阀对权力、资源、知识的垄断!”
“在於寒门英才无由上达!在於广大黎庶被牢牢束缚於土地,难有喘息之机!”
“这无形的枷锁,束缚著民力,亦束缚著国运!”
“殿下!”
李逸尘的声音陡然提高,带著一种振聋发聵的力量。
“打破门阀对仕途与学问的垄断,將读书的种子,儘可能地向更广阔的人群播撒出去!”
“让更多人的才智,能为帝国所用!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仅仅是少数幸运儿的奇蹟,而成为一种可以被期盼的可能!”
“这或许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但总要有一个人,一个身处权力核心的人,去开启这个头,去播下这第一把种子!”
他凝视著李承乾的双眼,一字一句地说道。
“殿下在山东的所作所为,罢黜贪官,整顿吏治,賑济灾民,已是在破除旧的积弊。”
“如今,再行鼓励向学、扶持寒俊之举,便是在尝试建立新的秩序!”
“这是在为大唐,也为这天下,开拓更深厚的人才根基,注入更旺盛的活力!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李承乾只觉得脑海中仿佛有惊雷炸响,全身的血液都似乎在这一刻涌向了头顶,让他耳中嗡嗡作响,心跳如鼓。
打破世家垄断!广开寒门之路!播撒读书种子!
时代的责任……
这些话语,如同重锤,一下下敲打在他固有的认知壁垒上,又像是一道强光,瞬间照亮了他此前迷茫而狭隘的视野。
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一种更加宏大、更加炽热的情感在他胸中激盪、奔流!
为了自己,不再仅仅是苟全性命,而是要实现这份抱负!
为了生民,不再仅仅是口头上的“仁政”,而是切实地为他们打通上升的渠道,让更多人的才智不被埋没!
是的!他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些!
扶持寒俊,倡导向学,打破垄断,为大唐,也为这天下,注入新的活力!
这或许比他单纯地去爭夺那个皇位,更具有吸引力,更值得他为之奋斗!
李承乾的胸膛剧烈起伏著,眼中闪烁著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
他看向李逸尘,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却带著前所未有的坚定和清晰。
“先生……学生……学生明白了!彻底明白了!”
“此前种种困惑、愤懣、不甘,在此刻看来,竟是如此渺小!学生目光何其短浅,只囿於东宫一隅,只困於父子兄弟之爭!”
“父皇开创盛世,学生若能承继大统,要做的,绝非仅仅守成!而是要继往开来,去做那……开启新时代之人!”
“播撒读书种子,打破门阀桎梏,使天下英才尽入大唐彀中!此乃……此乃学生之志也!”
他紧紧攥著拳头,因用力而指节发白,仿佛要將这份刚刚確立的的志向牢牢握住。
李逸尘看著李承乾眼中那脱胎换骨般的神采,知道这番引导终於触及了他的灵魂深处。
他微微躬身,语气中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
“殿下能立此宏愿,实乃天下之幸。前路必然艰难,世家反扑、旧制阻力、资源匱乏,皆在眼前。然,只要殿下心志不移,步步为营,此事……功虽不必在殿下之身,其进程,却可由殿下而始。”
李承乾重重地点头。
目光投向远方那片在烈日下依旧显得有些荒凉的土地。
但此刻他的眼中,看到的已不仅仅是灾后的疮痍,更是一片等待著被播撒种子、等待著焕发新生的广阔田野。
他的目標,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
“返回长安之前,学生便依先生之计行事。扶持那些中等门户,鼓励西行,举荐才俊,倡导向学之风!”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就从这山东之地开始,將这读书的种子,先撒下去!”
太子行辕內烛火通明。
李承乾屏退了左右,只留下竇静与王琮二人。
他面色沉静,已不见白日在田间与李逸尘交谈时的激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下定决心的沉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