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贞观裕国券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58章 贞观裕国券
三天后。
两仪殿內,檀香裊裊。
殿中的气氛却因为朝廷要发放债券筹集钱粮而稍显凝重。
今日並非大朝,与会者皆是三省长官、六部首脑及几位核心的宰辅之臣,算是一次决定要务的小范围议政。
太子李承乾坐在御阶下左侧的特设座位上,背脊挺得笔直,右脚因足疾微微偏向一侧,双手拢在袖中。
他的目光低垂,思绪纷飞。
就在昨日,经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皇帝最终用印,一份加盖著朝廷大印,宣告发行五十万贯“贞观裕国券”的敕令,即將颁布。
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与往日审议重大国策时的反覆斟酌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五十万贯“官债”,名义上是为了充实国库,以备边防、水利等不时之需。
票面印製虽也讲究,但无论是用纸的厚实、雕版的精细、防偽的复杂程度,都远逊於东宫之前为西州和山东事发行的债券。
然而,它背后站著的是整个大唐朝廷,是皇帝李世民的权威,其信用背书,在这些朝廷大臣看来,远比东宫更为厚重。
可李承乾感觉到隱隱的不安。
他担忧的並不是因为这债券会给东宫发行的债券形成压力。
他听过李逸尘深度分析过债券的使用方式。
知道这东西泛滥会非常危险。
他曾连夜草就奏疏,恳切陈词,以市面债券流通现状、民间蓄財有限作为说明,痛陈朝廷骤然发行如此巨量债券,恐超出吸纳之能,一旦信用有瑕,或偿付出现预期困难,必將引发灾难。
到时朝廷威信受损,会达到无法挽回的局面。
他的奏疏清晨便已送入两仪殿,但此刻,他坐在殿中,却感受不到一点其奏疏被重视的跡象。
父皇的脸上看不出喜怒,而几位重臣……他眼角余光扫过面无表情的长孙无忌,闭目养神的房玄龄,还有眼神中带著一丝不以为然的某些官员,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越来越浓。
“眾卿,”李世民终於开口,打破了殿內的沉寂,声音平稳无波。
“贞观裕国券即將发行天下。此番发行,意在缓国库一时之急,亦是为后续边备、工事预作绸繆。诸卿可有未尽之言,或施行之细则,可在此一併议定。”
话音刚落,民部尚书唐俭便率先出列,他掌管国家財政,对此事最为热心。
他躬身道:“陛下圣明。去岁用兵薛延陀,虽大获全胜,然军费耗损颇巨。今岁各地上报需修缮之水利、官道不下数十处,皆需钱粮。发行裕国券,实为开源良策,可解燃眉之急。臣已督责民部,加紧印製,不日便可於两京及诸道州府同步发行,定能迅速募集所需。”
他语气中带著几分如释重负的轻鬆,仿佛那五十万贯钱已唾手可得。
李承乾的眉头狠狠一跳,他忍不住抬起头,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乾涩。
“唐尚书,五十万贯並非小数目。东宫前番发行债券,虽亦得民间响应,然其数远不及此,且有其特定用途。”
“如今朝廷骤然发行如此巨量,用途又较为宽泛,民间蓄財有数,恐……恐难以尽数吸纳,若生滯涩,反为不美。”
他儘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客观冷静。
唐俭还未回答,一旁的中书侍郎岑文本却轻笑一声,出列道:“太子殿下多虑了。东宫债券能行,乃因殿下信用卓著,筹划得宜。然我大唐朝廷,陛下君临天下,威加海內,四海昇平,万民归心。”
“朝廷之信用,莫说五十万贯,便是百万贯,以陛下之天威,天下富民商贾,亦当踊跃输诚,岂有滯涩之理?”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
更隱隱將购买债券拔高到对皇帝、对朝廷“输诚”的政治高度。
李承乾心中一沉,他知道岑文本素与魏王李泰亲近,此言看似推崇朝廷,实则是在不动声色地打压东宫此前债券成功的意义。
並將他的担忧曲解为对朝廷信用的质疑。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情绪,目光转向御座上的李世民。
“父皇,儿臣並非质疑朝廷信用。然债券之事,自有其规律。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市面流通之资財总量有限,骤然投入过多债券,如同往池塘中过量注水,恐引发水漫堤岸之患。”
“儿臣是担心,若债券价格波动,或兑付时稍有拖延,损伤的乃是朝廷顏面和天下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他试图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风险。
这时,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著一种沉稳。
“太子殿下体恤民情,顾虑周全,臣等欣慰。”
他先肯定了一句,隨即话锋一转。
“然殿下或许过于谨慎了。我大唐贞观以来,风调雨顺,仓廩渐丰,民间殷实者眾。”
“前番东宫债券流通市面,颇受追捧,甚至溢价交易,足见民间资金充裕,渴求稳妥之增值门路。”
“朝廷此番发行裕国券,年息定得合理,偿还期限明確,更有大唐国运作为担保,依老臣看,非但不会滯涩,恐怕还会供不应求。”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承乾略显苍白的脸,继续道:“至於殿下所忧价格波动、兑付延迟之事……”
“陛下乃千古明君,朝廷亦非前隋昏聵之政,岂会自毁长城?”
“届时国库收入,自然优先保障债券兑付,此节无需过虑。”
“当下之急,乃是儘快募集钱粮,巩固边防,兴修水利,此方是社稷根本。若因噎废食,徒耗时机,反为不智。”
长孙无忌的话,让李承乾的担忧变成了杞人忧天。
他搬出了“国运担保”,指出了“民间资金充裕”的“事实”,更將李承乾的担忧定性为“过于谨慎”甚至“因噎废食”。
这番言论,既迎合了皇帝急於解决財政问题的心態,也符合大多数朝臣认为朝廷权威至高无上的认知。
李承乾感到一阵无力。
他知道,舅父这番话,几乎代表了在场绝大多数重臣的想法。
他们看到了东宫债券的成功,只看到了其敛財之便,却未能,或不愿去深究其下隱藏的经济规律和风险。
在他们看来,凭藉朝廷的无上权威,足以碾压一切潜在问题。
房玄龄此时也睁开眼,缓缓补充道:“辅机所言甚是。太子殿下之虑,可记为日后施行中需谨慎防范之处。”
“然当前国事所需,发行裕国券確为可行之策。老夫以为,可先按此数额发行,若果真如殿下所忧,出现吸纳不及之状,再行调整亦不为迟。”
房玄龄的话更像是一种折中和安抚,看似採纳了太子的部分意见,实则还是支持了立即发行的主张。
李承乾显得无奈,李逸尘说过信用的崩塌,往往只在瞬息之间,岂是事后可以轻易“调整”的?
李承乾看著满殿几乎一边倒的赞同之声,看著御座上沉默不语,显然已被说服的父皇,他知道,自己那份奏疏,以及此刻的力爭,都已是徒劳。
他还能说什么?
难道要指著这些重臣的鼻子,说他们不懂信用,不识风险?
难道要强硬地坚持己见,被扣上“阻碍国策”、“不顾大局”的帽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