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7章 莫非皆虚妄不成?(求月票!!!)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167章 莫非皆虚妄不成?(求月票!!!)

王德垂手侍立在下首,將所探知关於李逸尘的讯息,一五一十,清晰稟报。

“陛下,李逸尘乃陇西李氏姑臧房一远支子弟,其祖上最高官至沧州別驾,家道早已中落。”

“其父李詮,现任国子监从八品下博士,清望尚可,权柄全无。李逸尘本人,三年前以门荫及才学入选东宫伴读,时年十八。”

“其入东宫以来,行事低调,谨小慎微,记录在案之言行,並无出奇之处,甚至可称……平庸。”

李世民静静听著,手指在御案光滑的木质表面缓缓划过。

王德继续道,声音平稳无波。

“先是太子性情骤变,於两仪殿对峙张玄素时,据查,当日最后覲见太子者,便有李逸尘。”

“其后,太子殿下在山东賑灾,是由李逸尘率先发现当地县令崇中作梗,深夜潜入当地农户王老五家中,审理案情,打开了局面。”

“此外,”王德稍作停顿,补充了最关键的一点。

“东宫近日试行之文书分类处理新法,效率卓著,太子及詹事府属官皆交口称讚。此法,正是由李逸尘首倡並具体擬定细则。”

李世民的目光锐利起来。

一个家世清白、过往平庸的年轻伴读,却在太子近半年来的剧变中,身影频现。

尤其是那文书处理之法,看似小道,却直指政务运转之痼疾,非通达实务、心思縝密者不能为。

这与之前那个“平庸”的李逸尘,无论如何也对不上號。

“其人性情如何?”李世民问道。

“回陛下,据多方观察,李逸尘年纪虽轻,然性情沉稳,不尚虚言。”

“得太子重任后,亦未见张扬,依旧恪守伴读本分,与同僚交往淡泊,未曾结党。”

“此次献文书处理之法,亦是以辅佐太子、提升东宫效率为名,並未藉此揽权或刻意彰显己功。”

李世民微微頷首。

不居功,不揽权,沉静务实,这倒是与他展现出的能力相符。

或许,此子以往是藏拙?

或是近来突然开窍?

世间確有晚慧之人。

至於其背后是否另有隱情,是否与那“高人”有关……

李世民目光深邃,眼下线索纷杂,尚难断定。

但此子之才,已堪一用。

“传朕口諭,”李世民沉吟片刻,开口道,“召东宫司仪郎李逸尘,即刻至两仪殿见驾。”

內侍领命,匆匆而去。

旨意传到东宫时,李逸尘正在詹事府文书房內,与几名书吏核对新法施行后的文书流转记录。

闻听皇帝召见,他手中动作微微一滯,隨即面色如常地放下卷宗,对身旁略显愕然的竇静、杜正伦拱手一礼。

“竇公,杜公,陛下召见,逸尘需即刻前往。”

竇静与杜正伦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皇帝直接召见一个从七品的东宫司仪郎,这可是极为罕见的恩遇。

“逸尘速去,莫要让陛下久等。”

杜正伦頷首道。

李逸尘不再多言,整理了一下衣冠,便隨传旨內侍走出文书房。

他心中迅速將可能应对的问答过了一遍,深吸一口气,將翻涌的心绪强行压下。

步入两仪殿,一股庄严肃穆之气扑面而来。

李世民並未端坐於龙椅之上,而是负手立於殿窗之前,眺望著远方。

阳光透过窗欞,在他玄色的常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更显其身姿挺拔,不怒自威。

“臣李逸尘,参见陛下。”

李逸尘趋步上前,依礼参拜,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清晰可闻。

片刻沉寂后,李世民才平淡开口。

“平身。”

“谢陛下。”李逸尘依旧微微垂首,目光落在御前数步远的地面上。

这是臣子应有的恭谨。

“朕听闻,东宫近日试行一套文书处理新法,效率提升显著,此法出自你手?”

李世民开门见山,语气听不出喜怒。

“回陛下,此法確由臣草擬。然能顺利施行,全赖太子殿下决断,及詹事府竇公、杜公与诸位同僚鼎力推行,臣不敢居功。”

李逸尘回答得滴水不漏,將功劳归於上峰与同僚。

李世民不置可否,走到御案旁,隨手拿起几份已经过初步分类、贴著不同顏色標籤的奏疏。

“依顏色分门別类,区分缓急,集中处理……思路倒是清奇。你且与朕说说,此法精髓何在?又如何確保其行之有效,不至流於形式?”

李逸尘略一沉吟,便条理清晰地阐述起来。

“陛下明鑑。此法精髓,在於『事前定规,事中循跡,事后可查』。”

“其一,分类之標准需明確统一,非依来源,而依內容性质与紧急程度,使杂乱文书各有归置。”

“其二,標籤標识须直观醒目,使人一目了然,便於优先处置紧要事务。”

“其三,需辅以流转记录,明確文书自接收、分类、批阅、执行至归档之全过程,权责清晰,环环相扣,如此可免积压、推諉、遗漏之弊。”

他顿了顿,见李世民並未打断,便继续道:“至於確保有效,关键在於执行与监督。”

“需有专人负责初始分类与標籤粘贴,確保准確。需定立章程,规定各类文书处理时限。需定期核查流转记录,对延期、滯留者追因问责。”

“唯有形成定规,持之以恆,方能革除旧弊,提升效率。”

李世民一边听著,一边隨手翻看案上已被分类整理的奏疏。

他注意到,那些关乎边镇军情、重大灾异、官员弹劾的赤色、黄色標籤文书被放在最显眼处,而日常匯报、礼仪程序类的白色、褐色文书则另置一旁。

以往需要他耗费大量时间从头翻阅、自行判断缓急的步骤,確实被大大简化了。

“若將此法推行於两仪殿,你以为如何?”

李世民忽然问道,目光炯炯。

李逸尘心中一震。

他谨慎答道:“两仪殿乃陛下处理天下机要之中枢,文书之繁杂、重要性远非东宫可比。”

“若行此法,分类標准需更为精细严谨,负责分类之中书舍人、通事舍人等需严格遴选培训,確保其能准確把握文书轻重。”

“且陛下日理万机,此法或可助陛下更快梳理头绪,然最终裁决,仍需圣心独断。”

回答既肯定了方法的普適性,又充分考虑了两仪殿的特殊性,並將最终决定权归於皇帝,可谓周全。

李世民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

此子不仅有点子,更懂分寸,知进退。

“好。”李世民頷首。

“你既倡此策,便由你暂留两仪殿,协助王德,將朕此处积压之文书,依你之法,儘快整理出个章程来。”

“中书、门下当值之人,你可酌情调用。”

“臣,领旨。”

李逸尘躬身应道,心中並无半分犹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