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潮头立帆 重生千禧年:从校长开始
盛夏的沪市,空气闷热而潮湿,却丝毫阻挡不了曙光学校內外涌动的热潮。
第一届中考毕业生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全面发展的良好风貌,如同最有力的宣言,彻底奠定了曙光在区域教育领域的口碑基石。学校不再是那个挣扎求存的民工子弟学校,而是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承载著教育理想与改革希望的新星。
郑怀古教授在市级基础教育论坛上的发言,果然提到了曙光学校的探索。他没有过度溢美,而是以学者严谨的视角,將其作为“城市化进程中民办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个案研究”进行了剖析。
他重点肯定了曙光“阳光分班”、“衔接教育”、“全面育人”体系化探索的价值,认为其“提供了在有限资源下最大化教育效益、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鑑意义”。
儘管用语克制,但来自权威学者的客观肯定,其分量远超普通媒体的热情报导,在教育界內部引起了更为深远的关注。
论坛结束后不久,沪市教育研究院向曙光学校发出了合作邀请,希望將其作为“民办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跟踪研究基地校。这意味著曙光的实践將从经验层面,开始走向理论提炼与模式固化,其影响力进入了新的维度。
赵楼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亲自牵头,与钱老师、刘老师、林静等核心教师组成项目组,配合研究院的专家,开始系统梳理、总结曙光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管理模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校工作的又一次深刻反思和提升。
“我们不仅仅是在总结过去,更是在定义未来。”赵楼生在项目启动会上说,“我们要把曙光零散的经验,变成可复製、可操作的模式。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发展,更是为了证明,我们所坚持的道路,能够惠及更多的学校和孩子们。”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曙光教育模式”的雏形逐渐清晰:
它以“教育公平”为核心理念,以“阳光招生(摇號)”、
“过程公平(不掐尖、不放弃)”、
“结果赋能(全面发展)”
为三大支柱,通过“精准教研衔接、素质拓展赋能、心理健康护航、家校社区共育”四大路径予以支撑。
这一模式的提炼,让所有老师都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感,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尝试,而是系统化的实践。
陈默老师兴奋地说:“以前觉得我们只是埋头做事,现在才发现,我们每一步都在践行著一个宏大的教育理想!”
声名和研究成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之前还对投资曙光浦东新校区项目犹豫不决的几位潜在投资人,在看到学校持续向好的发展態势和日益清晰成熟的模式后,终於下定了决心。由李先生牵头,联合其他三家看好教育地產长期价值的投资机构,共同注资的“曙光教育发展基金”第一期资金正式到位。
这笔资金的注入,瞬间盘活了整个浦东项目。张天胜长舒了一口气,迅速推进土地尾款的支付以及规划设计招標工作。
赵楼生对新校区建设提出了明確要求:“新校区不是旧校区的简单放大复製,而应该是曙光模式的升级版和標准化体现。从硬体设施到空间布局,都要服务於我们的教育理念。”
他邀请全体教师参与新校区的设计討论,徵集“我心中的理想校园”方案。孩子们也踊跃参与,用画笔描绘他们期待的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这种参与感,让每个人对新校区都充满了期待和主人翁意识。
然而,发展的道路从未一帆风顺。明辉教育的王老板在正面竞爭难以奏效后,开始採取更隱蔽的手段。他利用自己在区里的一些人脉关係,试图在新校区的各项审批环节设置障碍,拖延时间。
同时,他暗中提高了对曙光优秀教师的挖角筹码,甚至散布一些关於曙光资金链紧张、扩张过快的谣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