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双轨並行 奠基未来 重生千禧年:从校长开始
台下坐满了家长、社区代表乃至闻讯而来的同行。
一位戴眼镜的家长提问:“赵校长,曙光搞这么多兴趣社团,会不会耽误正课?高考毕竟看分数。”
赵楼生接过话筒,从容应答:“这位家长问得好。但我们调研发现,適度的社团活动非但不影响学习,反而能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和思维活力。去年辩论队夺冠的队员,有三位本次模考躋身年级前十。教育不是填鸭,而是点燃——点燃自主学习的引擎,点燃全面发展的火种。”
他示意苏晴播放短片:镜头追隨一名叫刘伟的男生,从沉迷街机到加入竞技策略社团,如今成为编程小组骨干,並获得市级创新大赛三等奖。画外音是孩子父亲哽咽的声音:“感谢学校把娃从游戏厅拽回正路,还教出真本事…”
现场掌声雷动。论坛结束,郑怀古教授特意留下,对赵楼生低语:“市里正在研討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你们这种『公益为主、商业反哺』的模式,很可能成为范例。最近是否有空参与起草小组?”——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政策参与机遇。
开放日大获成功,但赵楼生不敢有丝毫鬆懈。深夜,他独自巡视在曙光农民工子弟学校校园。高中部教室仍亮著灯,试点高二班的学生正在晚自习。透过窗户,可见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力学公式,以及墙角堆放的《五省联考真题汇编》。
他轻轻推门而入,学生竟浑然未觉。直到脚步声近前,才有学生抬头:“校长好!”
“快十一点了,注意休息。”赵楼生拿起一本笔记,上面用红蓝笔分色標註知识层级——正是分层教学的实践。他心头一热,温言道:“攻坚阶段更需劳逸结合。下周心理辅导课教呼吸放鬆法,都去听听。”
离开教学楼,他遇见了巡夜的林静。月光下她眉眼间虽有倦色,却透著光亮:“家访都跑完了。有个家长的话让我特別感慨——他说『咱娃在曙光,学的不光是书本事,还有股子昂头做人的劲儿』。”
赵楼生望向星空,良久方道:“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新校区,要办高中部。不止为升学率,更为让这份『昂头做人』的底气,能传得更远。”
资金压力仍在,但他已有对策。次日与李先生的会谈中,他提出创新方案:“新校区毗邻地块可规划教师公寓与人才租赁房,由启东地產开发。销售所得利润的50%直接注入学校教育基金,专款专用;其余投入后续扩建。但必须签约明確:房价低於市价20%,优先保障教师与周边工薪阶层。”
李先生击节讚嘆:“既解决师资安居难题,又兑现普惠承诺,还缓解资金压力——楼生,你这商业头脑不做地產可惜!”
“教育才是根。”赵楼生微笑,“商业只是手段。另外,我建议公寓设计预留共享空间,未来可作社区学堂与家长学校,真正实现『校社融合』。”
蓝图绘就,步履不停。月末,曙光学校迎来两件喜事:首届九十名学生身著新校服宣誓入学;新校区九十亩地块奠基仪式上,王区长亲自挥锹培土,十余家媒体镜头聚焦。
赵楼生站在飘扬的彩旗下,看著身边肤色各异却同样眼含希望的学生,望向远处破土而开的沃野。他知道,双轨已铺就,曙光號列车正鸣笛启程,驶向那片充满挑战与光明的未来。
而他的目光,已越过眼前喧腾,落在地平线上更远的地方——那里,有全国棋局,有大学之路,有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有一代人的教育復兴之梦。
基石已奠,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