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暗流涌动  重生千禧年:从校长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秋意渐浓,沪上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曙光技工学校实训车间里传来的金属敲击声与数控工具机的嗡鸣,交织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工业协奏曲,与另外几个校区琅琅的书声遥相呼应,构成了曙光教育集团独特的多元交响。

然而,赵楼生站在车间二楼的观察廊上,眉头却微微锁起。合作企业派来的“老师傅”们技术过硬,確实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他们的教学大多凭经验,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支撑,且稳定性存疑。张天胜也提醒过他:“外聘导师成本高,而且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咱们得有自己的『台柱子』。”

几天后,一场別开生面的“拜师会”在明诚学校礼堂举行。赵楼生正式启动了曙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青蓝工程”。

台下,坐著两拨人。一拨是刚从各大高校相关专业招聘来的年轻毕业生,他们脸上带著书卷气和些许对未来的迷茫,如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宋晨。另一拨,则是从合作企业精心挑选、並经过初步教学培训的老师傅们,他们手掌粗糙,眼神锐利,如拥有三十年工龄的八级钳工周大国。

“从今天起,你们每一位理论老师,都要拜一位实践导师为师,深入车间,亲手摸、亲自干,直到能独立带学生完成实训项目。”赵楼生的声音清晰有力。

宋晨的师傅正是周大国。拜师仪式上,宋晨恭敬地给周大国敬茶,周大国接过茶,咂摸了一口,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瓮声瓮气地说:“小伙子,我这人脾气躁,手底下见真章。明天早上七点,车间,先学磨钻头,磨不好没饭吃。”

接下来的日子,对宋晨而言无异於“脱胎换骨”。他不再是捧著书本教《机械原理》的宋老师,而是跟著周大国在车间里,从最基础的钳工活儿学起的“小宋”。他的白净的手很快沾满了油污,甚至磨出了水泡。

周大国要求严苛,一个简单的銼削动作,差一丝感觉都不行,常常让他反覆练习上百次。

“你这力用得不对!不是用手臂,是用腰!靠身体的感觉!”周大国的大嗓门时常响彻车间。

宋晨也曾委屈过,但每当夜深人静,他回想白天的练习,结合自己学过的理论,忽然某一天就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何那个角度、那个力道才是最优解。他开始尝试著用学过的力学知识去分析周大国的“手感”,甚至画出了受力分析图。

周大国看著宋晨画的那些他看不太懂的图,又看著宋晨渐渐有模有样的动作,虽然嘴上还是骂骂咧咧,但眼里却多了几分欣赏。“这小子,是块料,肯钻。”

为了进一步激发师资队伍的內生动力,赵楼生决定在学期中举办一场“曙光工匠杯”教师技能比武大赛。消息一出,各个“青蓝结对”都摩拳擦掌。

比武大赛当天,车间被布置成赛场。项目设置极具实用性:故障精准排查与修復、零部件创新加工、教学绝活展示。不仅比速度、精度,更比操作规范、教学方法甚至成本控制意识。

周大国和宋晨组队参加了数控工具机故障排查与修復项目。比赛开始不久,他们抽到的工具机就出现了一个复杂的综合故障。周大国凭藉经验直觉,很快锁定了大致范围,但具体点位却迟迟难以確定。宋晨没有慌乱,他迅速打开电脑,调出工具机的电路图和plc梯形图,结合故障现象进行逻辑分析。

“周师傅,不是电源模块,你看这里,第三输出端的反馈信號异常,可能是这个中间继电器触点烧蚀导致逻辑混乱!”宋晨指著屏幕,语速飞快。

周大国一愣,立刻动手检测,果然如此!他熟练地更换继电器,工具机很快恢復了正常运行。他们虽然不是最快完成的,但其排查过程的逻辑性和规范性,贏得了评委们的一致高分。

其他赛场同样精彩纷呈。有汽修组的老师展示了独创的“听音辨故障”绝活,並能清晰解释其声学原理;有年轻教师利用cad/cam软体快速重构並加工出一个替代零件,解决了採购难题……比赛现场,竟成了曙光职教理念和师资水平的最佳秀场。

赵楼生邀请了所有合作企业代表前来观摩。这些企业家和技术总监们看得目不转睛,时而低声交流,时而点头讚许。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融匯了理论深度、实践能力和教学潜力的综合素质。

比赛结束后,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颁奖仪式。周大国和宋晨这一对“青蓝组合”意外地获得了综合一等奖。周大国捧著证书,手有些抖,一辈子拿过不少技术比武的奖,但这个“教学奖”让他感觉格外不同。

他涨红著脸,憋了半天,对著话筒只说了一句:“我带过不少徒弟,这回…是徒弟也带了我一回!”

台下爆发出善意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而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颁奖之后。几位企业老总直接围住了赵楼生和获奖教师们。

“赵校长,周师傅和宋老师这样的组合,您开个价,来我们技术培训中心吧?”

“李总你別抢!赵校长,我们预订明年他们班的毕业生,有多少要多少!”

“我们厂可以提供最新的智能生產线作为实训设备,只求优先选人权!”

这场面,让所有老师,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年轻人,都挺直了腰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身掌握的技术与教学能力,成为了被市场迫切需要的稀缺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夕阳西下,赵楼生和宋晨漫步在校园里。宋晨脸上还带著获奖的兴奋,但眼神已沉稳了许多。

“校长,谢谢您。这几个月,比我大学四年学得都扎实,都…真切。”

赵楼生拍拍他的肩膀:“是你自己抓住了机会。感觉怎么样?”

宋晨看著远处车间里还在拉著周大国討论什么的几个学生,认真地说:“感觉…脚下有根了。而且,看著学生因为你而学会、而改变,那种成就感,很踏实。”

《沪城晚报》教育版以半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李薇采写的深度报导《曙光探路:象牙塔与车间之间的立交桥》,详细解读了曙光创办技工学校的初衷、模式与初步成果。

文章笔触客观,既展现了张强等学生找到人生新航向的喜悦,也记录了企业对於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渴求,更引发了社会关於“成才观”的大討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