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育教培贤 重生千禧年:从校长开始
赵楼生著眼於未来布局,未雨绸繆,低调启动了一项人才储备计划——“曙光未来领袖计划”(內部称校长储备班)和“曙光青教菁英计划”(名师储备班)。
从现有优秀年轻教师和管理干部中遴选好苗子,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內容包括教育理论、財务管理、领导力、政策法规等,並派往不同校区轮岗锻链,为未来的新校区储备核心管理团队和教学骨干。
成立了“曙光教育研究院”,邀请由郑怀古教授担任名誉院长,聘请退休的特级教师、教研员担任专职督学,参照一些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了校內督导评估机制。督学们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案、参与教研活动,出具评估报告,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確保各校区教学质量不滑坡。
同时,鼓励教师將教学实践转化为教研成果,对於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得市级以上教研奖项的教师给予重奖。
改革方案经过多轮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激烈討论和修改,最终获得通过。
方案公布当天,在教师中引发了巨大反响。绝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那些有干劲、有才华的年轻教师,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未来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位青年教师兴奋地说:“以前觉得干好干坏差別不大,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有能力、肯付出,无论是教书、带竞赛还是做教研,都有回报,甚至有机会成为未来的校长!这太有吸引力了!”
当然,也有部分习惯了安逸的老教师感到压力倍增,但在林静等管理层的耐心解释和引导下,也逐渐开始尝试適应新的节奏。
结对帮扶工作也迅速落地。曙光不仅派教师发展学院的导师去薄弱学校送教下乡,还接收了来自区內两所薄弱学校的首批十五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浸润式”跟岗培训。
曙光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导师,全程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春季学期开学后不久,区教育局组织了一次专项调研,结论是曙光教育集团的教师队伍“士气高昂、结构优化、成长迅速”。
孙局长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特意將曙光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合作模式以及其內部激励机制改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享,引发了广泛关注。
吴天佑也得知了曙光的这一系列动作。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听著手下的匯报,脸色阴沉。
他发现自己之前“挖角”的战术打击,仿佛一拳打在了富有弹性的橡胶上,不仅没能击垮对方,反而促使对方变得更加强韧和系统化。
单纯的金钱诱惑,在曙光构建的这套集事业平台、情感关怀、待遇保障和长远发展於一体的立体化体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了。
“赵楼生…”吴天佑喃喃自语,第一次感觉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挫败感,他意识到,曙光已经完成內核优化,等它真正成长起来將会对他是灭顶之灾。
夕阳西下,赵楼生站在新校区的操场上,看著不远处教师发展学院的教室里依然亮著的灯光——那里正在举行一场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会。
他又望向那片等待开发的九十亩土地,心中勾勒的已不仅仅是校舍的蓝图,更是一幅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的壮丽画卷。
深根固柢,育教培贤。他明白,只有把人才的根基打牢,曙光的教育大厦才能建得更高,立得更稳,才能真正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而这条自我造血、培育贤才的道路,虽然艰辛,却是曙光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他对抗一切风雨的最强屏障。
教育非独善其身之事,乃眾志成城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