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1章 兴教化,启民智  被逐出侯府,我寒门崛起成状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与此同时,姜淮大力推行他的“常平仓”备荒之策。

他总结抗旱经验,规定各州县必须按人口比例,逐年充实官仓存粮,並建立严格的核查制度,严防贪腐。

此外,他鼓励民间设立“义仓”,由乡绅耆老管理,丰年积穀,荒年賑济。他还將水利工程的维护纳入常制,设立“塘长”、“堰夫”等职,定期疏浚河道,加固海塘,做到未雨绸繆。

时光荏苒,姜淮所治之地,海波不兴,走私敛跡,狱讼渐稀,仓廩充实,学堂林立。

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昔日饱受创伤的海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日,京城来的使者风尘僕僕,抵达府衙,带来了皇帝的嘉奖詔书。

詔书中高度讚扬了姜淮“靖海疆、兴水利、惩奸蠹、办学堂、备荒政”的一系列功绩,称其“允文允武,堪为封疆楷模”,特擢升其为户部侍郎,召其即刻还京任职。

消息传出,万民震动。士绅百姓自发聚集府衙之外,匍匐挽留。

有耆老涕泪纵横:“姜公一去,吾等復何所倚?” 学子们手持书卷,长揖不起:“恩师教化,没齿难忘,愿隨杖履!”

面对这真挚而汹涌的民意,姜淮亦不禁动容。但他深知,皇命难违,且京官之位或能推行其政於更广之地。

离任前,他做了最后几件事:將各项政令细则编纂成册,移交继任者;再三叮嘱周炳等得力下属,务必坚守职责,护佑百姓;

又微服走访了曾经抗倭的海塘、抗旱的河渠、平反的村庄、兴建的学堂,默默告別。

启程那日,天色微熹,码头已是人山人海。百姓们携壶浆、捧土產,默默相送。

船帆缓缓升起,姜淮立於船头,青衫已旧,目光依旧清澈坚定,望著这片他倾注了心血的土地渐渐远去。

海风拂面,带来熟悉的咸腥气息,也带来了田野的稻香和学堂的书声。

他知道,自己留下的,不仅仅是政绩,更是一方得以休养生息的百姓,和一颗颗被点燃的向善向学之心。

虽前路未知,但问心无愧。他的船,载著海疆的期许与风霜,驶向了新的使命。而关於“姜青天”的传说,则在这片土地上永久地流传了下去。

……

姜淮奉旨还京,官拜户部侍郎。离船登车,一路北行,沿途所见,虽不乏繁华景象,但吏治鬆弛、民生困顿之处亦比比皆是。

相较於他苦心经营、已初见成效的海疆,这帝国腹地的沉疴积弊,更令他触目惊心。

入京陛见,天子於御前温言嘉勉,对其在东南的政绩颇为讚许。

然而,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之下,却是另一番天地。京官生涯,远非地方上的雷厉风行所能应对。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事务繁巨,牵一髮而动全身。各部官员关係盘根错节,利益交织,每议一事,往往先论利害,再谈是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