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1章 颁行天下  被逐出侯府,我寒门崛起成状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姜淮没有回头,他怕自己会落泪。但他知道,自己播下的不仅是救命的粮食,更是一颗名为“信任”与“规矩”的种子。

这支“筷子”立起的,不仅仅是一碗粥的標准,更是官民的互信,是行事的准则,是乱世中一丝微弱却坚韧的希望之光。

这次成功的賑灾,让他深刻理解了“务实”二字的千钧之重,也让他“能吏”之名,首次真正响彻朝野,为他日后步入更广阔的政治舞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姜淮賑灾成功的消息,伴隨著“筷子不倒”的铁闻和万民伞的盛誉,早已先他一步传回京城。

当他风尘僕僕赶回户部述职时,迎接他的目光已截然不同,有钦佩,有忌惮,也有深深的审视。

金鑾殿上,姜淮的賑灾之功得到了皇帝的公开嘉许。然而,他“先斩后奏”截留漕粮、擅杀官吏的举动,也成了政敌攻击的焦点。

“跋扈专权”:御史言官指责他“目无朝廷法度,视漕粮为私產,视官员如草芥”,此风断不可长。

“沽名钓誉”:有人攻訐他推行“筷子不倒”是故作姿態,收买民心,其心可疑。

“手段酷烈”:即便是肯定其成效的同僚,私下也认为他手段过於严苛,非长久之道。

面对这些指责,姜淮在述职奏章和面对皇帝垂询时,並未过多辩解自身得失,而是將重点放在了总结賑灾经验、剖析时弊上。

他详细阐述了“立標准、严执行、重监督”的必要性,並一针见血地指出:“往日賑灾,非无良法,乃败於吏治!臣之『酷烈』,

非好杀也,实乃不得不以此雷霆手段,扫除积弊,確保皇恩真能泽被苍生!”

他的冷静与务实,以及摆在眼前那数十万得以存活的灾民和迅速恢復的秩序,让皇帝的天平最终倾向了他。

意味著姜淮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层。他並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立刻著手將灾区经验制度化。

编纂《賑灾条则》:他亲自执笔,將“筷子不倒”的標准、粥厂管理、以工代賑。

防疫卫生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细化成文,奏请皇帝批准,颁行天下,作为日后各地应对灾荒的指导性文件。

推动“清帐”行动:他深知財政漏洞是贪腐的温床。在户部內部,他顶著巨大压力,开始推行“帐目清晰化”改革,要求各项收支明细必须清楚可查,试图扭转户部帐目混乱的局面。

这触动了部內许多胥吏和背后官员的利益,阻力重重,但他寸步不让。

关注民生根本:他不再局限於救灾,开始深入研究导致农民抗风险能力低下的根源,土地兼併、赋役不均、水利失修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时常与熟悉地方情况的官员、甚至一些有见识的商人交谈,默默积累著对这些宏大课题的认知。

就在姜淮试图在户部大展拳脚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