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火耗归公 被逐出侯府,我寒门崛起成状元
《度支新则》的颁布与“清丈田亩”的试探性失利,让姜淮更清晰地认识到帝国积弊的深度与改革的艰难。
他明白,在缺乏足够政治力量和广泛共识的情况下,正面强攻核心利益壁垒,无异於以卵击石。
他决定调整策略,採取一种更为迂迴、也更注重实效的“外围突破,由易到难”的路径。
姜淮將目光投向了地方官吏巧立名目、盘剥百姓的又一重要手段,“火耗”。官府徵收散碎银两,需熔铸成標准官银,在此过程中的损耗称为“火耗”。
地方官往往藉此名义,大幅加征,远超实际损耗,中饱私囊,百姓苦不堪言,也侵蚀了国家正税。
他选择了一个自己曾成功賑灾、对其官场生態有所了解的府州作为试点。
他没有强行下令禁止,而是联合都察院,首先在该地大力清查、严惩了几个借“火耗”之名横徵暴敛的典型贪官,立威於前。
隨后,他奏请皇帝批准,在该地试行“火耗归公”改革:
核定標准:根据实际熔铸工艺和运输成本,科学核定一个远低於以往滥征水平的“火耗”附加率,並张榜公布,使徵收標准透明化。
统一徵收:附加的银两隨正税一併上交府库,纳入朝廷监管,不得由州县官员私自截留。
补贴公费:將归公后的“火耗”银,部分用於弥补地方公务开支的不足,部分作为官员的“养廉银”,以试图从根源上减少官吏贪墨的藉口。
此举触及了地方官员的灰色收入,阻力不小。但在姜淮的强力推动和严密监督下,试点地区的改革艰难地推行了下去。
结果,百姓的实际负担有所减轻,而国库收入因正税和规范后的“火耗”银入库,反而略有增加。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试点,却为后来更大范围的“养廉银”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整顿税收的同时,姜淮也在苦苦思索如何从技术层面提升財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他通过往来於京城的西洋传教士和商人,了解到泰西之地流行一种名为“复式记帐法”的会计技术,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核心原则,能够有效防止帐目篡改和疏漏。
他如获至宝,立刻组织户部几位年轻且精通算学的官员,向来华的传教士虚心请教,学习並尝试將这种记帐法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其適用於中国的財政体系。
他亲自参与修订科目,设计帐簿格式。经过数月努力,一套初步適应国情的新型记帐法在户部几个相对独立的专项经费管理中开始小范围试用。
这项技术革新,短期內並未引起太大关注,甚至被一些守旧官员讥讽为“奇技淫巧”。
但姜淮坚信,清晰、科学的记帐方法是杜绝贪腐、提高效率的基础。他耐心地培养懂得新式记帐法的人才,等待著將其推广的时机。
屡次的斗爭让姜淮深知,改革不能仅靠一人之力。他开始有意识地在同僚、下属乃至地方官员中,寻找那些志同道合、通晓实务、不那么墨守成规的“实干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