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当用非常之人! 被逐出侯府,我寒门崛起成状元
姜淮放下信,走到窗前,望著外面黄土高原上辽阔而苍凉的天空。他心中明白,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或许即將到来。
漕运,这个帝国生命线的瘫痪,既是危机,也是他等待已久的、重返帝国政治舞台中央的契机。
他缓缓从怀中取出那支隨身携带、已摩挲得光滑温润的竹筷,目光深邃。
在陕西的这些年,他不仅治理了一方水土,更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蜕变,从一位锐意进取但略显刚直的部院大臣,成长为一位更懂得隱忍、更善於布局、视野更为宏阔的封疆大吏。
风暴將至,而他,已做好了准备。这一次,他將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改革者,而要尝试去成为那个执棋的人。
…
漕运梗阻的消息如同野火般传遍朝野,京城米价一日三涨,民心浮动,九边军餉的运输也岌岌可危。
帝国那条最为依赖的主动脉,骤然出现了致命的栓塞。
紫禁城中的皇帝,在罢免漕运总督后,面对满朝文武的推諉与无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御前会议上,关於新任漕运总督的人选爭论不休。
有人推荐循资格晋升的官员,有人提议由地方督抚调任,但皆难以让人信服能解决如此复杂的瘫痪局面。
就在爭论陷入僵局时,一位素以清流自居、与姜淮並无深交,却深知其能力的御史,出列掷地有声:
“陛下!漕运之弊,非一日之寒,乃积年陈疴!常规手段,无异於扬汤止沸。
臣观满朝文武,能通盘筹划、敢於任事、且深諳钱穀转运之道的,唯有一人,现任陕西布政使,姜淮!”
此言一出,满殿譁然。
反对者立刻群起而攻之:“姜淮当年在户部,便以酷烈著称,若使其督漕,恐激起漕工民变!”“其在陕西,虽有小绩,然漕运与边政截然不同,岂可轻授?”
支持者则据理力爭:“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
姜淮在浙江推行『一条鞭法』,在陕西安定边陲,皆显其应变之才与务实作风。
且其在户部时,便已关注漕运,曾上《漕运利弊疏》,力陈海运之可能,可见其早有远见!”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涇渭分明的两派。皇帝看著这熟悉的爭吵场面,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姜淮当年在灾区立筷验粥的果决。
在户部清查盐引的縝密、在陕西安定边患的胆识,以及那些来自陕西、条理清晰、充满洞见的密折。
爭论持续数日。最终,在又一次得知漕粮延误、边关催餉甚急的消息后,皇帝做出了决断。他力排眾议,下达中旨:
“漕运乃国家命脉所系,今阻滯不通,国计民生攸关。
陕西布政使姜淮,器识宏远,勇於任事,著加兵部尚书衔,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
赐尚方宝剑,准其便宜行事,沿途文武官员悉听节制。克日赴任,不得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