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2章 文曲星方先生  1977俗人重生指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162章 文曲星方先生

舆论逐渐发酵,甚至已经有种朝著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其爆火程度,用方堃的话来说,可以堪比后世口水歌《小苹果》爆火的那个冬天。

现在的主要传播群体,已经从成年人中年人转移至学生群体。

喜欢读的带动不喜欢的,这种跟风潮流从阅读转移至收集,看谁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儿》从开始连载到现在的报纸最全乎。

这些都不需要方堃去搞什么走访调查,中午傍晚那两个点站在街上,很自然就能看见这种情况。

以至於他现在真的有些被人记住了,北大现在是人尽皆知,出了门如果去逛菜市场,也会有人指著犹豫不决。

“,等等,你是不是那个什么坤?”

“是他,叫方堃,以前的报纸我儿子翻出来还看过,人跟相片上的一模一样。”

“方作家,来点蒜薹尝尝吧,今天刚上的。”

方堃喜忧参半,儘管他一直说自己淡泊名利,可哪个人心里没有那么点小虚荣心。

发表那么多篇小说,一直是书火人不火,现在冷不丁真有人当街认出你来了,说不高兴纯扯淡。

可那种被太多人认出来,跟看稀罕物,甚至动物园里跑出来的猩猩似的,又让他扛不住。

方堃以为隨著时间的推移,会跟以往一样舆论热度自然消退,可很明显这次他想错了。

京城晚报每日一更,只要小说处在连载中,报纸的日销量每天都在呈上涨趋势增加。

京城常住人口近千万,城市人口最少也是四百多万,其实日销六十万覆盖面也不算多广。

甚至很大一批报纸,是各机关单位每日自动订阅,由邮递员配送的。

可这玩意儿只要身边有一个人看了,寻常閒磕,总会起来。

王继刚是乐开了,按月把方堃的稿费亲自送了过来。

“一共九百六,你数数。”

方堃警了一眼,动都懒得动:“你要不说,我肯定点一点,你说了那肯定没什么问题。”

王继刚乐道:“高兴点,这可是九百六十块钱,一般职工一年也挣不到这个数儿,现在別的地方不敢说,反正在首都你方堃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方堃一听,整个人更难受了,人尽皆知的好处是受读者的追捧喜欢。

坏处也很明显,自己暴在灯光底下,一举一动都会被人看著,当街吐口痰,可能都会有人传他不讲文明。

好在现在他的住所除了邻里朋友以外,还没多少旁人知晓。

“是不是可以停更一段时间,等热度降一降再復更?”

王继刚听著方堃的话,笑脸一僵:“突然停更败人缘啊,而且这小说这么火,你有没有想过停更再復更,会比现在更火爆?”

6f

3

方堃最开始的本意是想把明朝那些事儿出版成实体书,现在热度这么高自然是好的,等真连载完结或者写到后期,肯定会有出版社慕名而来。

现在这点稿费,旁人看著很爽,可跟以后的版权费甚至会聊到的实体书销售分红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

王继刚再三劝阻方堃不要想不开,日销六十万份报纸是他在任社长期间的工作成绩,现在这位就是自己的大爷。

方堃耸了耸肩,寻了个饭馆狠狠宰了他一顿。

进入深秋,二十四节气上已然进入了立冬。

白天尚可,太阳光底下还有点暖洋洋的感觉,可早晨傍晚的两个时间段,但凡穿的少一点,直叫人打哆。

今年很早,方堃主动找上陈爱军,討论冬季物资捐助的事情。

刚到街道办门口,门卫养老的老头儿乐呵呵的迎过来:“方先生,是来找主任?”

“葛大爷,你喊我小方小堃都成,这先生可当不起。”方堃笑著递了一根烟。

“矣,这不行,你现在可是大作家,你在报纸上发表的那个小说,我孙子孙女每天都看,我们家以前是不买报纸的,现在为了孩子,万一沾了你文曲星的文气,以后考上大学,也出个作家,那不赚大发了。”

方堃笑了笑,多少已经麻木了。

进院儿,街道办男女比例是四比六,女同志多一些,而且还多是上了年纪的子。

左一个小方先生,右一个文曲星下凡。

换一般人也不可能这么隨意开玩笑,多少是邻居街坊,而且搬过来一年多將近两年,也算熟络了,都知道方堃是什么性格。

他脸越黑,一眾老婶子喊的越勤快,陈爱军给他招呼进办公室,笑道:“嚇著了吧,这还是我说你已经有对象了,不然媒婆早上门了。”

“跟叔说,你是真有对象还是搪塞人的?”

“陈叔,国庆我刚接待完三个大舅哥,你说呢。”

“三个大舅哥啊,可惜了。”

陈爱军一阵惋惜,別说外面那些老婶子了,他也想把本家闺女介绍给方堃。

人如果太优秀,有时候就像一块儿散发著诱人香味的唐僧肉。

方堃不是御弟哥哥,可他方方面面都无可挑剔,哪个老婶子见了不喜欢。

喝茶,先嶗了几句閒嗑,两人再转到正事上。

有去年的名单,今年大体上不会有什么变化,方堃也没有扩大捐助范围,不过今年物资上要丰富一些。

每家每户两百斤煤炭,衣裤鞋按人口算,每人各一件,小孩儿另算一双手套一顶绒帽子。

“一袋白菜一袋红薯,苹果一家一箱,物资这个月的二十一號能到位。”

陈爱军听罢,顿了顿道:“方堃啊,我有个建议不知道行不行。”

“您说。”

“你看能不能把贫困条件放宽一点,这样能覆盖更多的家庭,你放心,物资总量上不会让你再加,人多,咱们物资就少分一点嘛。”

“你这么搞,咱们街道一共有七千五百六十三户人家,满足条件的就那么几十户,你给的物资太丰富了,有点不患寡患不均的意思,要么乾脆就別捐,要么咱们把条件放宽,覆盖的家庭稍微多些。”

方堃是无所谓,可陈爱军不行啊,去年就有不少人有意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