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一月,天气已经寒冷起来,前几日还下了一场小雪,雪水浸在地里,土地硬得像砖石一般,文远见开荒已经再难继续,于是就命令停了下来。
不过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文远带着这三千多人一共开出了十二万亩良田,接下来自然就是分田。
分田绝对是一件大事,直接决定着文远治下人心的稳定,文远思虑再三,决定并不采用日后曹操屯田分成、土地公有的办法,而是把田地彻底分给军士的士兵耕种,把自己手下农民士兵的积极性彻底调动起来!
曹操的屯田制,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 人为 1 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 6 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
不过曹操的屯田制虽然对安置流民,蓄养民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文远看来仍然是剥削太重了,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到了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 8 民 2 的程度,导致大批屯田军民的反抗和逃亡,导致屯田制逐渐破坏。
说实话,自打做了这下曲阳的县官之后,文远的同情心有些泛滥,本来他从不是那种管闲事的人,可是当他看到下曲阳破败的情状,街面上内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百姓,恐怕任何一个人都高兴不起来。
如今虽然有了些兵,也有了点权,不过文远并不想做日后困守易京的公孙瓒,他想滋润的活着,民心自然是必须抓紧的一点。
所以,同情心有些泛滥的文远深感这个世道生存的艰难,虽然自己暂时还无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活的更安稳一点,但至少在这下曲阳一地,文远觉得自己必须有所表现。
因此,文远决定,所有开垦的荒地,全部都作为私田!
分作私田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因为是私人的土地,根本就不需要设置官吏监督,节省了许多资源,而且,因为是自家的土地,多劳多得,各家各户肯定下了劲儿的苦干,较之侍弄公田积极性决不可同日而语,最重要的,在这个年代,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有了这么一块土地,所有和文远对立的人,不是成了从文远麾下士兵手中抢他们的饭碗?这些士兵还不拼了命也要跟着自己干?
不过实行分田制的困难也是有的,最大的难处就是没钱!开垦荒地,人吃马嚼这些都要用钱,这几个月仅是供应近五千人吃喝就已经让文远焦头烂额,到明年春耕,种子,耕牛,农具之内,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更何况从春耕到秋收这半年多又没有收获,种田的这帮人手更是需要由自己承担,所要耗费的钱粮更多!当真是“钱”途艰险啊!因此汉末乱世才没有任何一个势力敢像文远这般。
“有啥不舍得!你也看到了,张将军是真心对咱们穷人好,给他卖命,值!俺家大虎要是不幸没了,俺跟俺婆娘再生!”
公布措施之后,文远低声命令属下开始分田。田地是采取抽签形式发放的每喊到一个名字,就会有一个士卒登上高台抽号,每人五十亩,无论好还是不好,绝对公平公正。
消息一传出,,全城上下顿时为之震撼!张将军费大量人力财力,开垦出来的荒地一分也不留做公田,全部分给麾下士兵!
更何况文远并不打算长久实行军户制,一旦天下太平,他还是会将军户解散的。
第一,从今日起,对所有加入文远军中的士卒实行军户制度,每户军户都会一次性给予五十亩地,作为私产。军户无须向朝廷缴纳租赋,但是每户军户都必须出一名丁口,加入军队作战,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文远深知,小农之家每年能有余粮,能够吃饱穿暖便是他们最大的梦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他们就会肯拼了性命跟着你干。对于未来,文远相当期待。
文远冥思苦想数日都彷徨无计,可要让他残酷剥削治下军民他又万分不愿,索性横下心道:“操!没钱,老子就去抢,去劫,只要老子的拳头够硬,就不信还搞不到钱粮来!”
至于军户制,就是军籍和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每公布一条措施,台下军士就发出一片欢天喜地的高呼,连围观的两万多下曲阳百姓也是时不时发出哗然之声,看向校场内的眼神也充满了羡慕。
再就是长期实行军户制,掌管各地军户的军事贵族势力就会抬头,如南朝宋、齐、梁、陈都由军事政变建立,唐高祖李渊祖父为西魏十二柱国之一,参加瓦岗军的李密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这一状况到唐代,终于演变为以“安史之乱”为起点的延续到北宋的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五代十国的空前分裂,世袭府兵养出了一批难治的骄兵悍将来。
而且说是私田,其实还不是他一个人的田,这些私田他决定不向州郡上缴,全部存到自家小金库来,手下的军户都是自己的佃户,自己既能获得大量的粮食,治下军户生活也能得到平安。
而且亩纳一斛虽然要高于汉末的三十税一,但军户无须缴纳田租以外的贡赋,只服兵役,负担还是要比百姓要轻些,比起后来曹操屯田的五五分成,六四分成强了不知多少倍。
军户制度,自唐时开始兴起,当时又称为“府兵制”,这也是文远考虑良久才决定实施的改革措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