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7章 燕京三李  1980我的文艺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为什么?”

唯独于华想充当显眼包,“我觉得小伟可以尝试一下,这回老人家南巡,对于有志于商场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文化生意?比如呢?”曲小伟不吃瞎问。

刘海燕说道:“你们俩,一个在文化馆工作,一个在出版社工作,跟烧烤店挨着吗?”

曲小伟满脸气愤,“歧视!你们这是赤裸裸的歧视!我这是响应政府号召,是顺潮流而动,是符合历史大势的!”

“你又不会做生意,就别跟着凑热闹了,孩子也大了,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大家见曲小伟如此执拗,都感到无奈,这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啊!

曲小伟和于华聊生意经聊的火热,众人也不再理会二人。

“烧烤店?”

曲小伟说道:“就是啊别人能做我不能做?”

“还是你最了解我。”

“有啊,我打算开一家川菜馆,这两年燕京城里川菜馆很火,但大多不正宗,我打算开一家正宗的川菜馆,肯定受欢迎。”

刘海燕闻言坚定的点了点头。

现在市场冷了下来没有演出了,演出补贴没了,很多剧团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一拖就是半年一年时间。

“您说的对。我就是觉得有点可惜,我们人艺出了那么多大师、出了那么多经典,发展了几十年,到最后反倒是没人看了。”

“知道川菜馆多,你还要开?而且,你就没想过人家味道为什么不正宗吗?”

人艺是国家级剧团,条件自然是比很多地方话剧团要好一些,但情况同样不乐观。

直到吃饭时,俩人还在餐桌上滔滔不绝的聊着生意经,丝毫不顾及桌上众人怪异的眼光,刘海燕的白眼更是要飞到天上去了。

曲小伟得到了声援,胆气再次壮了起来。

其他人围观两人的对话,这会儿也劝道:“小伟,我要看还是算了吧文化馆的工作轻松又稳定,不是挺好吗?”

曲小伟轻蔑一笑,“还能有什么?房租、装修、锅碗瓢盆、水电费、人工、菜钱……”

“为了符合燕京人的口味啊!你当谁都是川蜀人?”

后世九十年代,燕京有“四李”的说法,分别是卖服装的李诚儒、傍富婆的李春平、卖挂历的李途纯和卖章光生发剂的李晓华。

“这怎么能是添乱呢?现在大家都下海做生意,小伟想下海,也无可厚非啊!”

他掰着手指头絮絮叨叨的给曲小伟科普了好几分钟,曲小伟越听越底气不足,越听越畏难。

“也不能说没人看。只能说是前些年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太过旺盛,让这方面的需求膨胀的有些畸形,现在属于冷却阶段,等什么时候大家的脚步能慢下来,话剧市场自然而然会回暖,只是肯定达不到前些年的水平了。”

“会算账?那算什么本事?”曲小伟不屑道。

“开饭店得用煤气吧?你做菜得用调料吧?菜品卖不完,有损耗吧?饭店得宣传,有点宣传费用不过分吧?熟客来了,得抹零吧?熟人来了,得免单吧?政府部门得打点吧……”

林为民察觉到他话里的不安分,转头看向他。

林为民忍不住说道:“你就别跟着添乱了行不行?”

“我说你现在好歹也是‘京城三李’了,别总拍我马屁了。”

“那我问问你,你要开饭店有什么具体思路吗?”

“林老师说得对,燕京城里的川菜馆太多了,这属于同质化竞争。”

这群人,说话一个比一个伤人,曲小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但时间到了85年以后,国内的话剧市场却骤然发生了转变。

“会算账。”

“这几年老百姓的重心都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物质生活上,不像前些年那样重视精神生活了。”林为民说道。

“店开的多,才证明食客多。”

林为民再次一语中的,曲小伟张了张嘴,想反驳两句,却实在找不到角度。

“嗯,这么看来,烧烤店确实是个不错的生意。”

很多剧团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经营艰难的情况,但好在这个时候的话剧团体都是国家养着的,好歹还能维持。

“还是于华有眼光!”

“大势也没说保证让你挣钱啊!”郑国吐槽道。

“不开川菜馆,那开什么?”

林为民无奈的摇了摇头,不是曲小伟不能做生意,而是这货真是没表现出一点能做生意的能力。

林为民看着这俩人的背影,脑海里不知为什么,冒出了两个经典形象。

李光复和林为民凑在一起,聊到了人艺。

现在这个时候,傍富婆的李春平、卖挂历的李途纯还,一个没回国,还一个没发家,但燕京城多了个干房产中介、职业中介和装修的李光复。

因此后世的“燕京四李”变成现如今的“燕京三李”。

“甭管是几李,您也是我的林老师。”

李光复笑着举起酒杯,和林为民碰了一杯。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