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顾辙三个星期前盯上的“鸡汤滤油勺”其实就有改良空间。原始版的汤勺、进汤口和出汤口高度是齐平的。
(注:《专利法》第29条第2款:“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又向xxx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
顾辙这边忙着临阵磨枪、遥控同学的同时。
但陆幽幽可以呀,她家有公司,自家的通讯录薅完了,可以问公司的行政、采购去要一些供应商信息、问业务人员大量搜集带邮箱的名片……这些小事还不容易吗?无非规模不会太大。
反正她是匿名的,而且也不干坏事,不坑人。
顾辙如今顺手搞点操作,也不是图将来卖贵一点或者重复授权。他只是想趁机攒点资历,证明自己的嗅觉——
所以实际使用的时候,就只有进汤口一侧的油能滤掉,而出汤口的油还是会混进去。
顾辙想都没想:“我们这活儿至少能干到八月中旬,到时候完结了再请吧。”
顾辙他们赚的总提成虽然不少,但经过顾辙的拆分处理,明面上显示刘凯邵佳各800、顾辙陆幽幽各4000。所以看起来也不显眼,单人业绩依然比销冠差。
时间转眼就到了月底,顾辙等人又跑了一趟营业部,也总算是第一次拿到了正式结算的酬金。
七八天的时间里,她就又拉到了三十个开户、并留下了更多才跟了一半的潜在客户。
事到如今,顾辙在班上那些同档成绩的同学之间,已经颇有号召力了。拉来的工具人基本不会多事,都是顾哥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现在“邮箱脚本”还没投入使用呢,邵佳的客户都是她自己拉的亲戚朋友,陆幽幽的电子邮箱通讯录也是她自己动用资源找的,所以这部分她们理应多得。
这个营业部原本的销冠,一个月也就出30单、五六千提成。
刘凯那边就继续赶工写代码,他的脚本初次测试效果不太好,还要针对bug做一些优化。
其他人要基于他的专利开发改进型,得熬满一年,否则将来打官司肯定输。所以顾辙在一年内搞定就行,时间绰绰有余。
如果嫌“高低口”不便于生产加工,那还可以再改良成斜口。
邵佳和刘凯问题不大,都得到了自己应得的那份。而顾辙算是从陆幽幽那儿暂时蹭了一些单子,才保住了这个月的“纳税资格”。
ppt也是一样的道理,上手容易精通难。
当然,这次他不急于立刻去申请,而是先捂在手上。反正保密工作做得不错,他的公司没开起来之前,有些专利也不方便往外卖。
……
一切都在计划之内。
反正之前的手续都还有效,至于安全检查和做实验室台账的工具人,随便拉两个就是了。
但如果查询后发现中间有人尝试加塞,那就要直接提出优先权,并且在申请时注明原申请的申请号。这种情况下,后一个申请会覆盖掉前一个申请,最后实际依然只拿到一个授权,这也是国知局为了尽量避免重复授权。等于是顾辙会少薅到一次刷专利数量的羊毛,但改进后的专利依然能保住。
因为她全程负责了顾辙那套策略模型的优化,所以她是如今除顾辙外,对全局玩法最了解的人。
这样将来开了科技咨询公司,去跟那些大牛科学家谈合作,才能让对方相信:顾辙能“充分让他们的利益在法律上最大化、让发明人把他应得的好处尽量吃干抹净”。
另外,这些改良款专利文件写好后、他不马上申请,也不怕别人被他之前的原始版启发后、另行研发出改良款然后抢注——
至于顾辙他们内部的实际分账,还得按具体情况再细算,一时难以赘述。
她跟其他差钱的同学情况不一样,她打暑期工本来就只是为了录取结果出来前散散心。所以最多再干一周,不然她家里也不同意。
之前她从父亲公司里弄来的电邮通讯录被她群发用完后,她就自己灵机一动,想到一个问题:顾辙让刘凯写的那个脚本,最终目的不还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邮箱地址嘛?
既然如此,只要有别的办法可以大批量获取本地人的电子邮箱,那这活儿就可以继续干下去,甚至都不用等刘凯那边把代码彻底写完善。
因为各国专利法都是承认“专利优先权”的。其中就包括原始版本专利申请后,在12个月内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可以享受优先权。
还别说,只要是程序,尤其是初次使用的,多多少少会有bug。她用了一周多,就测出几个bug,反馈给顾辙,再压到刘凯那边改。
她是真不知道顾辙这种正人君子的脑袋怎么长的。换个别的男生,给他这种请美女吃饭的机会,早就屁颠屁颠地赶着来了吧。
做实验的同时,顾辙偶尔也会受到启发,回忆起一些与实验仪器相关的小技术创新,那就顺手再写几个专利文件,包括把之前已经写了的、在申请中的专利稍微改良一下——
他并没有恶意,只是有点大男子洁癖,不想占女生的便宜。
看过我多年书的老书友应该知道我的习惯……新书上推期间,求个1元打赏,增加一下活粉数,我也好看看有多少正版追更,找点信心。
已经打赏过的书友别再打赏了,因为已经是活粉了。这种活动也不是图几块钱,就是给自己一点信心。
另外,非常感谢堂主“二十八楼”的打赏。
新的一周大家能发帖发书评的也发一发。毕竟新书评论区还很空,连三个值得置顶的帖子都凑不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