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轻松过关
对方改为“礼貌请求”,顾辙倒是不好直接硬怼回去了,那样显得他没风度。
当然,如果顾辙愿意出手,那碾压对方也是非常轻松的。
只不过,前世当过律师的顾辙,信奉一个信条:无裁判,不辩论。
律师法庭辩论也好,科研学术答辩也好,都是要有更权威的第三方在场,才有价值。
否则,只有利益冲突的双方,只是浪费时间扯淡。
在他看来,冯涛算什么?即使是那个随场监督的老师,也不算什么,赢了也不赚啊。
好在,两人略微扯皮了一会儿,实验室外面的走廊上人也越聚越多,其他来适应场地的考生,也都借故休息一下,过来看个热闹。
因为走廊拥堵影响通行,几分钟内,总算惹来了一个路过的化科院大牌教授不满。
“实验楼里看什么热闹?注意纪律,全部散了!”一个面带凶相的年轻方脸教授忍不住训斥。
“是郑健郑教授!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可别得罪他了,以后搞化学要出成果还得跟他混。”一些考生窃窃私语,立刻就散了。
这也是为什么酒精类饮料,能够被玩出那么多鸡尾酒活的底层理化原理。
办公室里还有其他几个搞化学的教授、副教授,其中一部分刚好也没事在喝茶,就过来一起听听趣闻。
作为教授,名下的专利也是不少的,至少还有好几个是“发明”级别,比顾辙的“实用新型”要高档很多。但高中毕业就有专利,无疑还是值得重视和培养的。
郑教授本人其实也没什么更多的想问,不过毕竟是他让小吴助教来汇报的,出于礼貌,还是多问了顾辙几句,想让他谈谈练实验的心得、为什么偏偏对这些无用操作那么熟悉。
郑教授终于肃然起敬:“你才高中毕业,名下居然有专利?后生可畏啊。”
每层密度从1.33克(饱和浓盐水)到0.7克(辛烷),几乎每0.15克密度差,顾默都能稳稳做出一层互相排斥的分层溶液来,最后居然在分液漏斗里配出了“六层鸡尾酒”。
顾辙立刻就听懂了:
而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学生,更是嘴张得能塞下鸭蛋,还不敢大声呼吸唯恐影响了顾默的操作。
郑教授了解了一下前因后果,一下子就想明白了,不过,他也不太喜欢靠政策红利捞好处的人,就走到顾辙面前,撂下一句话:
就算是外行,数数总会数吧,能分六层和分四层的差距,那还是很明显的,前者对密度差和互溶性的掌握肯定强得多啊。
高考之后再招的,也就每个方向20个人而已,还要分给那么多省,东海省本省能留下的也就个位数。为了这种招几个人的考试,特地再很周密地出一套卷子,也不划算。
顾辙则是不卑不亢地澄清:“不能算名下有专利,这只是受理号,不是授权号,只代表国知局开始审我的内容了,还没审过呢。”
郑健也不给他面子,直接训斥:“小吴你也是,管个实验室都管不好,难怪一直助教。什么情况?”
顾辙本来也无所谓,他确实有把握碾压冯涛。只是觉得犯不着给小喽啰证明什么,现在惹来大佬围观了,而且背后还有那么多利益,那就趁机表现一下也没什么。
因为化学加试总共也就招没几个考生。竺可桢学院当时一届也就两百多人,数理化各60人,之前竞赛保送和其他自主招生保送,每个专业已经用掉40个名额了。
顾辙前世反复做过那年的全球总决赛题,笔试自然是轻车熟路过关,甚至还提前交卷。不过笔试部分不是马上阅卷出成绩,所以监考老师也没法立刻看出他的水平。
“一劳永逸解决掉?”郑教授听了这话后,才算是真正对顾辙有点感兴趣了,他放下笔,“怎么个一劳永逸的解决?能解决什么?”
实验的第二部分,就是要拿着自己刚刚制取出来的多肽,分析验证一下纯度,并且写一个分析报告、如果不够纯的话,要分析原因。
郑教授一愣:“这是什么?”
顾辙说完后,郑健就给小吴吩咐了一句:“过会儿到办公室找我,告诉我结果。”
当然,这里面的难度不是几句话说得清的,外行人只要知道这很难就行,一个不慎就容易导致水、油、酒精各自析出分层。
然后就走了,他很忙,也没空站旁边看学生做半小时实验。
……
凡是认识顾辙的同学,对他的实力预期都提高了,就算最后知道他考得好,也不会太奇怪。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思考、对底层原理掌握比较透彻吧。我其实也不喜欢练那些里胡哨的操作,但是不想做的事情做多了,才能体会到其中痛点,把问题一劳永逸解决掉。”
但顾辙毕竟是老江湖,他早就观察清楚了,一把挡住冯涛的手,冷笑道:
“好算计啊,那里面是个数码摄像吧,你赢了就录下来,说不定以后某些场合用得上。我赢了,直接就删sd卡。
顾辙自然属于人狠话不多的类型,直接说:
下午的实验考试部分,却是实打实地立竿见影。顾辙一通操作猛如虎,把“带保护基氨基酸环境下的多肽制取”完成得极为完美。
如果有人理论部分超高分、实验却很差,那才有可能需要复查,如果两个都很好,就无所谓了。
顾辙回酒店休息后,其他练化学的考生之间,还在诉说着他的传奇,觉得他那操作绝对不是才练两年的高中生能积累出来的。
实验室里那个监督老师,见状也赶紧让冯涛别闹了,两三步窜到走廊上,跟教授解释。
考试的内容,上午先是笔试,直接就图省事用了昨天在荷兰用过的全球总决赛试卷,不过也不怕泄题,一是时间太短,二是后续的实验部分不能作假,就算泄题也来不及准备。
助教小吴:“有几个练实验的学生讨论问题,引来其他备考学生围观了,没别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