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你以为是腰斩,其实是一刀砍到脚脖子
面对陆幽幽的疑问,顾辙智珠在握而又无奈地耸耸肩:
“跟大企业谈合作,哪有那么容易,不提前做点功课,连时间都预约不到。我今天能亲自去谈,全靠一周前我就让静静和嵩哥跑腿造势了。
《东海大学学报》上有我和郑教授相关论文那几期,我早就买了几十本,倒贴钱送给那些企业的研发和技术支持部门看。
当然了,看的人不会知道这些期刊是哪儿来的,肯定只会以为是他们公司新订的。至于红包,当然是给他们那些公司的‘图书管理员’,或者说负责技术书籍采购的行政人员了。”
这种造势手段,搁十几年后的技术掮客市场上,早就用滥了。但是在国内普遍还不太重视科研的2002年,倒是勉强还算有几分新意。
谈判之前,先让潜在买方尽量铺天盖地看到他们即将接触的这项技术,就容易造成错觉,让他们高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
而且顾辙做局做得很好,他绝对不会只让林静静送《东海大学学报》的11和12月刊,而是要送就全年都送。
这样对方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就算看到了期刊,也只会以为是自己之前学习不认真、没发现公司订了这个全年期刊,而绝对不会想到是“公司的图书管理员收了外人红包”。
陆幽幽听清楚了前因后果后,顿时对顾辙的手腕愈发佩服:
“顾哥的脑子到底怎么长的?明明一直就是个理科生啊,谋划比文科生都多得多,真是缜密得可怕。不过,跟这样的人一起做事,倒是绝对安全感呢。”
顾辙和对方提前预约好的时间就是十点,算是非常守时。
遇到客户方面主动提问,林静静搞不定的地方,顾辙也都及时接话,摆出一副“这个问题不是她答不上来,而是我没给她那么高的授权”的样子,全部履险如夷搞定。
绝对不能让对手产生一种“这个技术虽然牛逼、性能好、但原理说破了似乎也没很逆天,我们自己投入研发似乎也能绕过他专利”的错觉。
这是有机高分子聚合和无机材料最大的区别。无机你还可以分析里面有哪些微量元素,而有机无非都是碳氢氧氮,比例和结构不同而已。结构变性了之后鬼知道原料是什么。
午宴的觥筹交错,也没什么好多说的,都是虚伪的商务应酬。
不过这种空洞的讲解,肯定还存在一个可信度的问题,那位供应链部门的史总听了还没觉得什么,而技术部门的周总刚听了没多久就一脸的不信。
我带来了一些还未配置的材料样品,还有一些配套的镀膜。把这些镀膜刷到贵公司离心机铸模底部,然后倒上我们的胶体,按正常工艺生产一次就知道了。等结果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谈点别的。”
午休过后,一行人重新回到实验车间,就看到一名海昌的资深工程师,检验完了徐嵩刚刚试产的软镜片,表情满脸的震惊。
两个小时后,大约上午十点前,辉腾准时抵达了位于魔都的海昌眼镜总部。
讲解用的ppt,也都是林静静自己学着做的,给顾辙过目后提出意见修改,打回去好几次,才打磨到今天上场这个状态。
海昌方面派出的谈判人员,包括一名csco,姓史,还有一名cto手下的副职人员,姓周。
当然那些涉密还未公开的部分、比如具体的材料配方配比,徐嵩肯定不能说,所以主要是从“新技术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性能”这个角度来分析,只说疗效不说原理。
林静静说完之后,就轮到徐嵩的表现了,徐嵩负责的是具体技术方案的讲解。
另一方面,顾辙给出的是一种伽马聚谷氨酸、和一种特殊的甘油醚产物,现场用实验室手法调配后使用。这些东西调配好不久就会凝固,几乎不可能逆推反应前的材料是什么。
不过没关系,我今天特地约你们在厂区总部谈判,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随时去贵公司的车间、用贵公司的设备验证。
陆幽幽不由陷入了沉思,幸好也没人管她。
顾辙把箱子往桌面上一推,自信地说:“确实,让你们对一项还没有公开技术细节的在申发明,保持完全的信心,有点强人所难。
但为什么商业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没见到很多小科技公司强势逆袭的案例呢?似乎只在阿辙身上这种例子才特别多……”
周总直接打断了徐嵩的讲解:“徐经理,顾总,不是我们不信,你们这个技术指标,吹嘘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一行人便去了车间,由徐嵩动手,按事先练好的操作,试产了几片镜片。
至于csco,其实当时在大部分企业普遍还简称cso,是首席供应链官。但谁让英文字母太少不够用呢,部分西化的企业还喜欢设“首席战略官”,导致两个s重叠了,只好给供应链官再加个c,以示区别。
“那就先等一下实验结果吧,我们参观一下工艺,然后先吃个饭。”对方也很上道,史总拍板决定了谈判计划。
这种质疑不是徐嵩口头反驳可以解决的,所以顾辙一抬手,示意徐嵩不必解释,只是晃了一下手指,让徐嵩递给他一个精密的保温箱。
顾辙也要充分利用这段既受法律保护、又能保持原理神秘性的时间,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