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辙名片上印着总经理,这种活儿当然不能亲自上。
林静静心中很是感激,对于自己“为什么暂时只能赚不到八百块一个月”完全心悦诚服。
一直都被那些商战小说骗了,总觉得大公司内部是铁板一块、众志成城。现在看来,大公司也就对付大公司的时候效率高,对付灵活但有实力的小供应商时,还是会被拉扯出不少空子……
毕竟顾辙是在提携她帮她练本事,18岁的小姑娘就该有点上进心有点冲劲,钱还是次要的。等她的能力配得上她的薪水时,顾辙自然不会亏待她。
说到底,打铁还需自身硬,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本身没光,寻找透光渠道的小伎俩再强也没用。
这个谈判规格算是很高了,毕竟顾辙是提前一周造势预约,已经充分勾起了这边的重视。
……
哪怕是米国顶级大牌依视路,也只是在高端模铸法硬镜方面有优势,比离心法软镜也是绝对不如我们海昌的!”
cto是首席技术官,负责一切技术相关工作,但这种谈判肯定不能让研发的人牵头,所以研发方面只派出了一名日常负责引进和评估技术的负责人。
顾辙也不怕对方拿最终的成品去化验,一来他不会把样品留给对方,检验完就会先带走。
要不是顾辙的心腹,保密性上可靠,她哪有机会见这种世面、参加这样级别的商务谈判,还要老板亲自帮她查漏补缺。
陆幽幽胡思乱想之间,谈判双方先例行听取了一些汇报讲解。
小心无大错嘛。顾辙虽然申请了发明专利,但发明这种东西,在最初的18个月“后悔期”内,只要申请人本人不主动申请公开,就可以以潜水艇状态保密满18个月。
这个岗位要负责把控一切供应商,也包括外部技术支持的供应商,主持今天的谈判,也算是专业最对口。
她心中忽然闪过一些古老的评书段子,似乎眼前这场谈判,对手已经被顾辙耍得“还未到战场,先死一半”。
不用二次光学研磨的离心法镜片,都能做到300度以上的近视度数?还能确保光学精度不低于我们海昌的现有产品?
我们海昌虽然不是如今大陆第一大牌,但是做离心软镜,可是起步最早的。96年大陆第一条离心软镜生产线,就是我从米国引进的技术、亲自调试的。
“果然跟大公司谈判,也没想象中的那么麻烦,虽然不能直接给对方谈判负责人塞好处,但是却能提前给周边外围人员送红包、帮忙造势、最后促成高层人员出面谈。
在对方的接待人员简单介绍之后,顾辙就不卑不亢地握手寒暄:“史总,周总,幸会,希望这次能合作愉快。”
林静静讲完后,紧张得背心都冒汗了,幸好表面上没有露出破绽。
……
徐嵩就只能在车间现场吃盒饭了,顾辙还关照他:
“别委屈,事成之后请你吃大餐,再送你跟静静魔都三日游。你看好了这儿,确保所有原材料都用完,不要剩,免得人惦记。离心模上的防黏镀膜,用完也仔细抠掉。反正试验期间别让他们的人碰机器,有问题立刻打我电话。”
良久之后,她终于靠自己的才智灵光一闪,想到一种可能性:
“我知道了!阿辙这套打法,也得自己本身有干货、才能靠发红包捆绑论文期刊、达到宣传效果。其他小公司就算学了这招,给对方公司的‘图书管理员’塞好处,但他们没有拿得出手的硬科技,光有公关手腕又有什么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所以先由林静静负责讲解商务层面的市场调研,包括目前国内主流软性隐形眼镜平均市场价位、生产成本构成。然后又吹嘘了一下使用新技术后能省多少钱。
不得不说,能考进东海大学的高材生,基本功都还不错,有人带着练几个月,ppt就做得有模有样了,跟客户吹吹牛不在话下。
等待调试、凝固和成品质检的这段时间,史总周总就拉了顾辙和那俩女生去吃个饭。
陆幽幽在旁边看了,也是对顾辙的手腕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她今天临时带的名片身份,只是顾辙的秘书、助理,所以行动相对自由一些,可以随便观察,也没人会找她问话。
“史总,周总……方舟科技的软镜,真能做到不用二次研磨、直接从离心机上脱模下来,就跟我们研磨后的镜片差不多精度!这至少能节约七成的生产成本!”
所有光学镜片,材料本身都是不值钱的,最值钱的就是光学研磨。不用磨就高度精密,成本直接腰斩再腰斩,都是不奇怪的。
史总等人闻言,终于表情变得极为严肃。
这何止是腰斩啊,简直是把成本一刀砍到膝盖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