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你们走上科研这条道路,有不少人都是奔着把人类从简单重复的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想法的。
天元科技这家材料科研公司,从来没打算发明什么人类目前还造不了的高大上的东西,我们的目标,始终都只是深耕死磕人类已经能造的、市场很成熟的产品,所需的新材料。
顾辙这番话,总算把人群中少数有科学狂人倾向的人筛选了出来,他可以看到某些博士学长眼中的闪光和火热。
顾辙也不好直接决定,免得得罪人。而是都说保证周末给明确的最终通知,而且他最终会招的人数将超过三人。
顾辙对这种程度的质疑,倒也不介意,正好表现一下他的礼贤下士,顺便展示肌肉。
他这番话,倒也不算不礼貌,有些自恃才高的博士,也喜欢在招聘的时候指出应聘公司目前岗位设计的不足。
把目前被困在这种低效劳动里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别的不敢说,至少目前在低度离心法隐形眼镜这个行业,我自问我做到了,
我们在国内,至少释放了上千个低效工作岗位,减少了数百台低效生产机器的重复投资建设。未来市场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再释放数千个低效工作岗位。
反正有些疑问,就算陈凡不跳出来,他相信其他博士心中也会憋着,那还不如一次性说清楚。
这种事情只有跟着民企老板做,才比较有希望。
说到这儿,顾辙停顿了一下,环顾一圈,发现没人走。
顺风仗谁不会打?
但是只会打顺风仗的人,绝对不是坚定的歌命者,遇到逆风说不定马上就变汉奸投敌了。
还有一个目前找了别的意向单位,最后一个则是暑假里就已经毕业、但找工作拖延了,之前接触过一个单位,后来发现不太行又没去,现在要重新找。
要是遇到喜欢表现自己礼贤下士的老板,或者是不卑不亢展现出了自己的“视野广阔、不仅仅只懂技术”,说不定就被重用了。
撕破脸倒是不可能,毕竟要给郑教授面子。
“做学问的,就从学问的角度分析问题。商业上的成功失败,原因多得很。我的技术有没有前途,从文章上你应该分析得出来。
而且陈凡敢这么说,是因为背后还有保底,到顾辙这儿冲一冲,能当上实验室小老板,那就来。当不上小老板,就回两桶油旱涝保收便是。
我能从纯有机的高聚氨酸、做到有机无机凝胶结合,这还不足以说明我的实力么?看文章还是要仔细呐。”
在海外,我的技术主要授权给依视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依视路发挥的鲶鱼效应,至少能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释放上万个低效工作岗位。
我不希望我找到的人,是把搞材料科研当成将来当学术行政官僚、或者获得其他世俗领域名声地位的镀金工具。能力可以培养,不喜欢这一行可以直接走。”
但说清楚之后用不用陈凡,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有些不是非常有野心、不追求当实验室小老板也愿意干的,只要水平还行,人格禀赋也契合,那也是可以用的。多雇两个的人员开支顾辙还承受得起。
人群的士气很快被调动起来,顾辙这才趁热打铁,把聚酯研究、化学沉积法研究和材料物理三个领域的博士,分别进行分组答辩,大致问了一下他们的专业水平、个人禀赋倾向。
其他搞化学沉积法和材料物理的博士,对隐形眼镜、美瞳材料这些不是很在行,也不关心,所以看完论文和专利清单后,只是朴素地觉得“顾辙果然名不虚传,跟着他估计能出不少成果”。
但我还是必须说,到了天元科技,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或者说,你们跟着我,一起要实现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他就继续敲打:“这些话可能有些多余,相信你们当年考研的时候,导师面试,你们肯定也都说自己是有志于科研的,而不是‘为了找工作才来读研’。
那三个来应聘的材料物理类博士,倒是稍微麻烦一点。
因为顾辙自己的物理水平不是非常高,肯定远远达不到物理学博士的程度。所以他问专业问题也不太问得出干货,便只好把这些人的面试放到最后,问一些更见人品和学习态度的问题。
当然,这些提问和筛选的理由,顾辙最后也不会公布,哪怕他决定了用谁不用谁,也不会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以免顾辙的判断标准泄露之后,下次再招聘博士,对方有所准备,故意演一些伪装的投其所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