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正普通消费者懂个屁的科学,只要告诉他们看蓝光失真是保护健康的必要代价,还不乖乖接受了。
顾辙随口说的这些数字,倒也不是非常严谨。那些一年10万片的小客户给的那部分利润,严格来说也不能全算专利费。
其中透光率、耐磨抗划伤、热稳定/低膨胀系数、耐久度/抗老化这四方面,属于可以摆烂不管的,因为树脂不管怎么优化,几乎永远不如玻璃。
所以,如果把这些天赋不错的博士带偏了,没有建立起自己对行业技术的全面理解,那就太可惜了。
顾辙见上面这些内幕聊完,魏一平等人还听得很有兴趣,他也就顺势再稍微多说两句:
“除了直接租一般授权、让几个大牌自己生产以外,我还会让天元光学后续给小牌合作商做贴牌的,不打天元的商标,odm模式。
考虑到天元光学也是顾辙自己的,左手倒右手,稍微宽容一点,给朱怡婷那边留了八块毛利。
比如,任何光学镜片,都有好几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有这样宽松的研究氛围,老板发钱让他们带薪看论文,这些人倒也知恩图报。于是今天顾辙来检查他们的思路时,每个人都报了好几个后续的研究方向思路。
华为的激励,按任老的本意来说,不是用于引诱人奋斗的。而是看谁已经奋斗了之后,上车补票、不能让奋斗的人吃亏。
反正文章数量到了,还有强势雇主,导师一般也不会做恶人的。东海大学的教授又不是什么缺乏廉价劳动力的低端教授。
至于提升材料本身的光学性能、物理性能……对不起,顾辙前世完全没研究。他不可能横跨那么多领域都面面俱到,只能是每个面涉猎一两个点。
剩下的关键,就是那些还处在两可之间、随着科技发展,暂时看不清未来到底玻璃强还是树脂强的技术参数,这些方向,才是材料科研人员可能发挥自己价值的热点。
而2003年的当下,树脂镜片材料除了抗摔物理强度不用担心,毕竟这玩意儿几十年前发明出来、就是为了弥补玻璃太容易碎的问题。
生产成本16,卖36。等于是生产企业毛利加上专利费,每片只要20块。10万片就等于是给我200万。这个比500万一年固定租授权灵活多了。
我不是罚你们八卦,八卦没有错,是天性,我是罚你们不专注,一个电话进来听到一点新闻,就连自己刚刚讨论的正事儿都忘了!都答不上来!”
但树脂镜片的其他特性,好多都还不如玻璃。
换句话说,他这种过路客,对树脂也好,其他材料也好,最专注的只是“怎么把高成本的减材制造变成低成本的增材制造”。
这就涉及到顾辙的用人思路了。他也不希望把这些有才华有潜力的博士直接当实验狗来用。
至于蓝紫光略微被抵消失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后世镜片还一股脑儿吹嘘什么“蓝光辐射”、“宁可蓝紫光失真,也要确保紫外线完全隔断,保护眼睛”。
顾总对于这些家伙的心态变化,自然也是洞若观火,看他们面露愧色,顾辙不动声色地趁热打铁,跟最心无旁骛的沈明博说:
“沈哥,跟着我干,绝对比进央企科研院所有钱途,央企能开到多少工资?最多就是公积金变着法儿往高了发、再给弄点内部廉购房!
这些基本共识,也不用看太久论文,基本上沈明博他们之前看了一个星期左右,就彻底确信了。
你俩虽然是搞化学的,不至于这点商业常识都想不明白吧?要真这样,你们还不如学学沈哥,好好专注自己的强项,别瞎操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虽然他脑子里还有一些干货和科研方向、研究设计思路,可以直接报答案。但顾辙不希望将来他脑子里关于树脂镜片材料领域的干货用完后,这些人失去后续自研、往下开枝散叶发展的能力。
一个我去不了的市场,不可能亲自做,当然只能贱卖一点。我自己也能亲自下场搅混水的地方,当然要多捞一点。而且国内以灵活出租为主,没人会真租满20年的,也就维持先进个五六年而已,最多不会超过十年的——
并且用牺牲一部分蓝紫光和紫外线等短波长辐射的失真为代价,抵消掉该种高折射率材料天然带来的“高色散失真”负面影响……
看得出来,顾老板的物质激励,走的是华为路线。
所以说海外部分的技术,顾辙基本上是用打对折甚至打四折的总价、一次性拿到手,就是因为他没能力亲自去搅混水,也没有其他大牌看得上。当然,如果把未来这七八年的利息算上,实际上依视路也没占太多便宜,基本上算是比国内打了六到七折。
顾辙宁可先发工资让他们看一个多月论文、了解行业综述、前沿动态,把未来全部可能的努力方向都摸清楚,心里存下了一张全局地图之后,再来按顾辙的指点,专攻一处。
顾辙估计,他的一般授权租出两家还是有把握的,已经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依视路,到时候看清形势也会再找上门的。运气好的话,国内能租三家。
顾辙前世毕竟只是搞增材加工的,他对树脂材料的理解,最深刻的也就是增材替代部分,比如如何确保镜片免打磨、直接模铸成型、精密脱模。
这几个博士到了顾辙这儿,也已经一个多月了,沈明博是全职正式入职的,另外俩还是博三,不过考虑到他们可以在外面做到课题发到文章,导师也不会拦着他们。都毕业年了本来就会忙着找工作和实习。
今天他们原本就是在讨论后续的研发方向、盘点行业痛点,会议的内容还算是比较轻松的。
不经意地让手下人看清了自己的强大、看清了跟着顾老板混的辉煌钱景后,研发会议总算是回到了正题上。
ps:以上已经是4300字了,下面稍微说两句。
这两天只能一大章了。我在杭州这边,最近又要排队检测。我没打第三针,这两天也要排队打。
周二恢复两更六千字。
反正也要换地图,我也抽空排队的时候多查查资料——写新的领域,我还要每天拿事务所的工作账号登国知局官网,查历史专利申请文件……我也不是什么都懂的,技术路线只知道个大概,真到了写的时候用到,也要去国知局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