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把反应材料种类降低、比如从三系混凝变成两系混凝,并增加一些让反应过程更稳定可控的外界催化手段,那么反应所需的时间就会更为精确可控,脱模时的材料性状也能可控……”
而用到的激光得是什么频段波长激光器所发生的、激光功率该多少、怎么照射……又是一连串新问题。
难道把一个行业的成本打骨折这种事情,还是可以反复复制的么?灭完一行再灭一行?
“那……这样剧烈的降本,我们要怎么实现呢?”沈明博很是热切地追问。
所以,至少吸引到了想买便宜货的人,闭着眼睛无脑买就行了。
而反应过程之所以不稳定、不快速,跟目前的反应机制是有关系的,主流材料需要用到诸如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二丙烯基二碳酸二乙二醇酯、二羟基三苯氧基丙烯酸丙酯,进行三联式混凝反应。
顺着这个思路,就能生产出脱模后抛光环节更节约、甚至可以不抛光直接用的镜片。
果粉还会继续跪舔屁果的东西“极简主义,不浪费堆砌性能”。
眼镜片可不行,老了嫩了稀了臭了的都是报废品。
而这种思路,对于顾辙这种“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博而不精重生者,就简直太友好了。
小米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新公司入局,只能做低价,做优化供应链——能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把东西做便宜,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含量,而且这种技术含量更直观。
关键不是灌注的步骤,而是之前配置胶体的过程,以及后续凝固了脱模的过程,那才是有技术含量的。
雷老板好歹还有几十年的圈内地位,顾辙有啥?他连他自己的个人品牌个人威望都没有。所以他只能选100%纯靠科技碾压的赛道。
但即使如此,顾辙也没打算一开始就让下面的人理解他的全盘思路。
顾辙这番话,沈明博等专业人士当然听起来毫无障碍。但如果有外行人在,肯定会听得云里雾里,不得不稍微解释一下。
原容器一般也是完全不透光的,甚至可以用防辐射的铅质夹层来加强容器,什么光和射线都不会影响到原材料,注到透明模具之后再用射线照它。
这个时代,本来就是给跨圈科学家大展拳脚的舞台。
如今淘宝平台的发展比历史同期快了不少,冷启动更顺利,对支付宝的需求也就提前了大半年出现了。
但是,现在引入了紫外线催化的因素,那么模具材料也要重新研发,你的弄个透明模具,能让紫外线穿透模具照射进去。你还不能用普通的玻璃来做模具,因为简简单单的玻璃窗就能遮挡掉大部分紫外线。
顾辙听了,不禁失笑,却也不生气。他看得出来,沈明博虽然没记笔记,眼神也呆滞,但他是真的认真在思考。
材料里用到的一般是两种某烯酯醇酯烯酸酯类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充分混合后,天然是不会凝的,所以放久一点也不会直接在原容器里产生反应、发生化学性状变化。
稍微带一点脑子去看这些视频,就不难想到一些问题:如果灌注进去的是一种会自然凝固的胶液,那么如果灌早一点、灌晚一点,会不会导致还没注入、就在原容器里直接凝固了?或者是灌注之后久久没法凝固、到了时间还软趴趴的?
虽然这几个博士都跟他签了严密的保密协议,薪酬和违约金也都很可观——当然违约惩罚肯定更可观一个数量级以上,尤其是涉及商业窃密的话。
顾辙在品牌和营销上的劣势,只会比小米更惨。
而且彼得蒂尔那套商业理论模型里,默认评估的还是米国企业。要是华夏的企业,境况只会比米国企业更惨。
顾辙所知的技术非常复杂,跟传统的树脂镜片材料研发思路相比,能分成好几个互相配合的部门,那就刚好分开来做,既要分时,也要分人,确保没有任何一方能威胁到顾辙。
所以,就算你不需要搞那种光刻机里才需要的、专门透射极紫外光的透镜材料来造模具,但你好歹也不能太离谱,特定紫外线透射率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具材料指标。
沈明博理解消化了顾辙举的例子后,才算是若有所思,融会贯通,然后问出一个问题:“既然那个彼得蒂尔说,科技提升要有明显的倍增、数量级上的碾压,才能逼着消费者和从业者不得不快速跟进。
眼下,顾辙只需要先部署第一步:
“我觉得,目前的树脂镜片材料,之所以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最大的问题还是树脂凝固的反应过程不够快速、稳定,导致脱模时也比较困难,表面易粘滞、划伤,需要重新抛光才能正式销售、使用。
除非你直接有五倍十倍的提升,那么就算是瞎子都看得出你有绝对碾压的技术优势,业内大佬才捂不住盖子——
在我这儿,比原技术成本腰斩只能算是不及格!斩到膝盖骨属于及格!斩到脚脖子才算优秀!这就是彼得蒂尔说的,要么不进步,一进步就进五倍十倍!”
后世很多人喷小米没有技术含量,只会做便宜货,但他们没看到一个问题——小米在入行的时候,是一家完全零基础的企业,是杀进一个新领域当鲶鱼的。
每一个领域,其实需要懂的不是很多,但关键是你要跨度那么大,想到去联合统筹几个技术领域、劲往一处使。
所以,后世抖音上那些“曝光业界视频”,相当于只是给人看了一个灌豆浆的动作,但是怎么配豆浆和石膏、最后怎么把豆腐脱模没拍,看上去就很暴利很简单。
但现在才2003年,两相材料混合后、紫外线催化凝固法这个思路,还没用到树脂镜片材料领域。
一旦走上了“紫外线辐射法”来催化反应、改变聚酯性状这条不归路,后面他们会发现有源源不断的新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上,这类紫外催化二相反应法技术,最后还要配合一个“激光脱模”的步骤,来确保镜片完美脱模,脱模时不划伤形变表面。
依视路如今的技术部门总监,估计也只对眼镜片本身的材料懂行,至于相关的激光应用技术、极紫外辐射应用催化技术,他们是完全的门外汉,这些技术还没被跨圈降维整合到眼镜光学材料行业内呢。
沈明博懵逼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蹦出一个问题:“对了……彼得蒂尔是谁?”
有些先进企业如依视路,还在尝试抛光后镀膜硬化、增透来提升寿命和性能。
但饶是他们做好了心理准备,在最后听到顾辙的目标时,还是大吃一惊。
因为华夏制造过去四十年给人留下的就是廉价劣质的刻板印象,想买好货的国内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觉得老外就是科技含量高。
就好比,假设某一代手机,小米的摄像头1亿像素时,世界上其他牌子最好也就5000万,屁果只有3000万的话,消费者就会为了个这个1亿像素去买小米吗?不可能的。
小心驶得万年船,就算再有法律保障,能设限的地方还是要设限——当然,仅限于这些需要依靠顾辙个人智慧的研究方向。
反正没有出处的话,顾辙就假托彼得蒂尔,明明彼得蒂尔只说了一句的,顾辙自己举一反三,就像小学生写作文逮着鲁迅薅。
至于如何量产、如何让紫外线催化适合工业应用、如何脱模,按顾辙的思路解决完第一个大问题之后,再跟他们部署就是了。
掌握全局地图的大脑,只要有顾辙一个就够了,下面的人都只需要掌握其中一个细分问题,除了顾着以外,其他任何人的单打独斗都是不可能完成商业变现的闭环的。
——
ps:下午排队打针去,今天就这一更,其实也五千多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