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管他什么获奖者,先搅黄就对了
对于普通新生来说,报到日要忙活的手续还挺多的。
不过顾辙是个例外,所以第一天他就见到了将来要带他的布希维尔教授,还混了个脸熟。
当天报到的新生也很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秋季学期入学的,顾辙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布希维尔教授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考虑到他的职级,这已经算年轻了。
新派教授规矩就没那么多,布希维尔教授还是那种跟硅谷科技公司略有瓜葛的类型,就更容易被世俗利益说服了。
一起喝了个下午茶之后,教授就让顾辙过完五一假期后、回来好好聊聊开题的事儿,争取夏季学期一学期把这事搞了。
一般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如果是三年制的,拿出第一年来上一点前沿课、把科研开题做好,基本上就算中规中矩了。
在斯坦福,每个学年都是三学期制的,这个节奏就会被拆分为第一学期也是秋季学期上前沿课,
春季学期看看综述、了解最新行业现状和痛点、开始写开题报告,
夏季完成开题报告的答辩,如果有问题还要打回修改、微调后续拟定的研究方向。
如果是两年制的硕研,开题的节奏也会被压缩,一般要求秋、春两学期内完成,夏季学期已经开始实打实的新研究了。
此后十天,顾辙过了五一假期,又初步认识了一下其他跟随布希维尔教授一起混的前辈同学、打听打听其他人都在研究些什么内容。
“你想搞电离膜沉积法领域的研究?你这个有点偏材化了吧,既然想做这个,当初为什么报方向要报我们材物。”
看到这个邀约时,安德烈海姆等人说不心动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斯坦福的招牌可比曼彻斯特大学响亮多了。
(注:石墨烯的存在究竟违反了之前那些理论物理论断,具体我就不展开了。懒得再去研究那么多英文论文,就算费大劲儿写出来,也没读者会感兴趣的。这本书大家也看得出来在加速剧情推进,把之前挖的坑都填好了,快速过一遍,不水字了。)
当然,顾辙肯定不会在读研阶段,就直接研究石墨烯,那样的话成果有可能被布希维尔教授分润走。
顾辙:“当然,我相信您的眼光,不过,我这里已经有几个看好的人选了,甚至还是其他国家的,一些欧洲大学里的。我希望我给对方发去邀约的时候,能够借用您的名义,或者通过您邀请。”
里面自然有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但绝对不仅仅只有这两个人——顾辙也是要脸的,他需要掩饰自己的真实目标和真实目的,反正现在也不差这一丁点小钱做局。
布希维尔教授还算好说话,大致看了一下之后,虽然不太满意,却也不是不能商量。
无非这次要转到材物领域,可能需要重新跟编审人员混脸熟。但我相信,当我的投稿人单位,从‘东海大学’变成‘斯坦福大学’后,编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重视程度,也会相应提升的。
其实这个计划也不是他临时写的,而是出国之前就准备了好几份,都是他天元科技如今在布局的研发方向。
“安德烈.海姆……我倒是在几次学术会议上见过一面,但是没什么交集,没聊过天。这人挺逗比的,老是搞一些突发奇想的无厘头研究。
不过虽然选题无厘头,研究过程和态度还是很严谨的,所以这人在圈内有点名气。你们是商业化程度很高的科研公司,怎么会看上这种人?
安德烈.海姆的专业不算很吃香,但在业内还小有名气,如今估计也就十万英镑左右年薪。顾辙给四倍也不是给不起。
……
这些论文,都是天元科技下属的实验室做出来的。有些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的话,应该顾辙挂通讯(如果他想挂的话),一作二作这些应该是李怡然,后面再挂个硕士。
所以他只能说:“没办法,这个方向跟我公司的商业目标有关,我做的课题必须产学研结合,听说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我才来这儿读研。
布希维尔教授一愣,暂时不知道顾辙有什么具体企图:“你要找什么人?是搞相关领域的么?米国国内还不够你用?跨国挖人对方肯定会很慎重,你待遇不够优厚完全不可能成功的。”
顾辙来晚了,他等于是这一学年三个学期的最后一学期才入学的,教授就让他趁着暑假前的最后两个半月到三个月,把第一学年的活儿统统搞定,大家都省事。
布希维尔教授吓了一跳,收学生一辆凯迪拉克已经让他颇有心理负担了(虽然车的产权还是属于顾辙刚开的科技公司的,只是借给教授开,为了便于教授指导科技公司的日常工作)
怎么还能直接拿钱呢。
所以,他的名单上,一共要从大西洋彼岸的曼彻斯特大学,挖两个教授、五名刚毕业的助教博士。
没办法,主要是物科院的在校研究生里,华人比较少。东海大学最近几年交流过来的,更是只有汤砚一个跟顾辙同院。
不过顾辙自己就精通相关的科研法务,肯定不会留下瑕疵,该说清楚的都说清楚了,该给到位的好处也绝不含糊。
布希维尔教授思索了很久,最后也没有反对。
他自己就是写综述引领行业研究节奏的人,还看个毛线的别人综述,心里的路径清楚得很,直接上手开干就好。
跳过调研,直接写开题报告,直接答辩。
顾辙却告诉他:“教授您别想多了,这不是别的,只是介绍费而已——是这样的,我在硅谷这边的新公司刚开不久,目前研究人员主要是从华夏飞过来的,我还想在本地扩充团队。
布希维尔教授沉吟许久,总觉得顾辙肯定有别的想法,但他也懒得多计较了,因为顾辙很快给他看到了足够的利益。
顾辙当然不能直接告诉他“因为我将来要拿的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诺贝尔化学奖,如果学历专业是材化,双方都尴尬”。
这对顾辙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因为他本来就很了解行业前沿现状,就是产业界回来的人,产学研知识高度结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