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如爱因斯坦故事
2005年5月,斯坦福硕士毕业的顾辙回到国内,回到东海省,迎接他的已经是母校东海大学的盛大欢迎。
哪怕他后续什么新的学术成绩都做不出来,他此生的成就也已经足以碾压99.99%以上的校友了。
2005年的前5个月,他光是旧的技术的授权费收入,就又多了七八亿人民币——没办法,谁让他有一本万利的现金奶牛呢。
他之前那些专利,都属于“后续什么都不用干,每天躺在床上,过几个月想到看一眼银行卡,就能凭白多出来几个亿”的大杀器。
何况从这年年初开始,天元光学已经和天康威视达成了全面战略合作,成为了其低端镜头的头号供应商,这一块的实业制造业利润,也高达每个镜头白捡几百块人民币。
05年监控摄像头镜头还比较贵,低端的都要好几百到上千元一个,归属于天元光学的毛利也能达到至少两百块以上。所以比卖眼镜片还要赚得多。
当时天康威视的年营收大约在20多亿人民币,一年能卖出几十万台监控摄像,还要算上维修更换的耗材。
后世2010年前后,天康威视营收达到50亿规模,2020年达到800亿。如今有了天元光学的高性价比镜头加持,天康威视的产品竞争力更强,增长也会快些。强强联合估计2015年就能达到原本2020年的高度。
所以,虽然眼下天康威视的订单、每年带给天元光学的毛利,也才一个多亿,看起来绝对值还不如框架眼镜片行业。
首先,他亲手撕胶带,经过好几天的尝试后,撕出了只有单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
段老板就是那个做出了小霸王学习机/游戏机、步步高vcd/dvd,未来还会做出ov兄弟手机的家伙,后世国内消费电子业地位仅次于雷老板的存在。
当时最多也就打印打印铅、锡这些稍一加热就融化的玩意儿,那打印头就像电烙铁焊东西差不多。
不过,既然是二分法撕胶带,每撕一次厚度减半,所以小学生都算得出来,撕十次厚度就能降低到二的十次方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
但是你要用金属进行3d打印,还不能是低熔点金属,那就有点麻烦了,原本以05年的科技水平,是绝对做不到的。
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厚度大约是0.3纳米,而普通的石墨材料,实验室里日常备料的,怎么着也有几十几百微米厚,不会刻意储存很薄的石墨。
顾辙捐了钱之后,东海大学也立刻以顾辙的钱成立了一个奖学基金,拿出每年的基金收益给学生们发奖学金,金额跟“邱成桐奖学金”也差不多了,命名当然是直接叫“顾辙奖学金”。
更夸张的是,除了上述成熟的技术授权生意,顾辙在斯坦福的最后七八个月,也稍微鼓捣出了一些新玩意儿,只是还没到投产的阶段。
第二么,就是做了一点产业界方面的尝试,试图证明石墨烯这种材料并不是偶然撕出来才能得到的,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量产的。
这可不算一稿多投,完全是正常操作。但这也意味着,刊发慢的一方,会被全世界鄙视“鼠目寸光、不识货”。
但顾辙有备而来,他当然要做的更多、更扎实。
这些技术,同样是顾辙前世涉猎过的增材加工工艺技术之一。原理上看似复杂,其实说白了还是好理解的——
尤其是在《自然》和《科学》的负责人分别得知,顾辙的文章不止一篇,他同时就两个细分方向的研究、分别投稿给了两家期刊。
这种3d打印粉末冶金的增材工艺,最后的终极目标当然是直接打印高强度钛合金,但顾辙眼下还做不到这么牛逼的技术程度,他只能从其他金属一步步探索,但这也已经算是为人类的增材工艺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了,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向更高端的材料摸索。
至于有人拿顾辙的人品说三道四、觉得他不是专注于科研的正直之人,而是“一个在科技专利法务领域不择手段的讼棍”,这种说辞同样也被斯坦福校董会嗤之以鼻——
也正是这些电离膜沉积法领域的科学探索成果,可以确保后续顾辙如果再在这个思路下做出别的什么逆天成绩,全球科学界也不会觉得他是运气好、碰巧撞上了。只会觉得是天道酬勤、有备而来。
所以哪怕五月下旬就已经撕胶带撕完了,他还是把自己的发现偷偷保密憋了四十天之久。
这一次,顾辙因为吃了是华人的亏,被别人稍微多质疑了一会儿,但依然创造了《自然》和《科学》审稿速度的奇迹。这两大全球最顶级神刊,只用了一个月就发了顾辙的文章——
而顾辙因为搞了一年电离膜沉积法,所以研发出了一种专门的膜材料,3d打印的时候可以先把这层膜打出来,然后往上喷洒沉积吸附高熔点的粉末金属,
然后用高温粉末冶金烧结成型,烧结过程中那层电离吸附金属的沉积膜本身也被蒸发掉了,留下的就只是需要打印的金属。
毕竟光是安德烈海姆一个人的年薪就达到了五十万美元,其他科研团队总薪酬达到数百万很正常。米国那边科研人员待遇是很高的。
但考虑到这个行业的成长性,未来十年八年后、天康威视卖几百亿一年时,天元光学的镜头利润也能有好几十亿。
……
如果是历史上的安德烈海姆等人,那么观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就已经很热切地抢着发论文了。
最多二十次,其实石墨烯就出来了。只是很多薄的部位撕到后来就没有石墨黏连了,能观测到的面积也越撕越小。
而如果没有这层膜,那么金属粉末在定型的时候就会出现乱飘乱洒、导致打印精度骤降,根本无法使用。
此后数年,顾辙从电极镀膜切入,始终占据相关电子电力产业的上游供应链,渐渐做到了细分领域的绝对霸主。
第一次知道了单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在宏观世界是真的存在的。
历史上,安德烈海姆的文章,创造了“6月份投稿,7月12日就刊登”的神速,因为成果太颠覆了。
然后,把这种甲烷喷到表面产生电离铜的特殊膜材料上。甲烷遇到铜离子后,就会被置换出氢离子、然后甲烷中的碳原子失去氢后,刚好可以形成单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吸附在电离膜的表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