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北方的突厥却趁着中原大地民生疲敝之时,屡屡南下侵扰唐境,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
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颉利可汗便率二十万骑兵侵入关中,兵临渭水,兵锋直指长安,朝野上下震动!
在李靖的建议下,李世民设疑兵之计,空府库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颉利方才退兵,史称“渭水之盟“,这被雄心万丈的李世民视为奇耻大辱。】
【李世民之后励精图治,誓雪国耻,为了训练出精锐士兵,他亲自在东宫显德殿前教授诸卫士卒射箭,训练精锐。
贞观三年八月,突厥因为天灾人祸陷入困境,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陈突厥可取之状,唐太宗李世民同意了张公瑾的提议,下令出兵讨伐突厥。】
【一洗雪国耻的时机到了,而战功卓著,谋略过人的李靖自然成了主帅的不二人选。
唐太宗下令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张公瑾副之,率领中路军主力;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丘行恭副之,为左路军;此外还有左武卫大将军柴绍、李道宗、卫孝杰、薛万彻等共六路大军众合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次年四月,唐军抵达马邑。
李靖派出的探子得到情报,知突厥颉利可汗屯兵定襄,但士气低落,矛盾重重,李靖遂决定突袭定襄。
打仗打得就是情报,所以咱们可以看到,李靖每次出兵都是探哨先行,在得到足够的情报后,他就能迅速找到破敌之机,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旦夕之间便抵达了定襄以南的恶阳岑。
唐军的突然出现,让颉利可汗感到不可思议,他错误的以为唐军大兵已经压境,否则李靖怎敢单独突进?
于是,颉利可汗采取了消极避战的策略。】
“李靖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不过我却总感觉李靖看似在行险,但却是经过周密思虑和严密计划后的选择,实则是险中求稳!”
“韩信也很强,不过韩信有时候也需要谋士的建议才能做出正确选择,不像李靖这般,全靠自己的谋略。”
【李靖见突厥人很是犹豫,于是他抓住时机夜袭定襄,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攻占了此地。
颉利可汗不敌,只好向北退去。
但突厥人在退兵之时又遭到了李勣的伏击,伤亡愈加惨重,于是只好向李世民求和,以图缓兵之计,东山再起。】
【突厥派人前来求和,唐太宗李世民也派出唐俭为使者,前往谈判。
但这不过只是拖延之计,意图借此来迷惑突厥,让他们放松其警惕性而已。
果然,李靖等人对李世民的心意是心领神会。
他们没有经过上奏就主动出击,此举跟当年韩信利用郦食其与齐王谈判之时,出兵攻齐的方式一致。
但李靖这次进兵更为迅速,几乎顷刻间就将突厥击溃,并活抓了颉利可汗。
唐俭也得以全身而退,避免了郦食其的悲剧。】
(本章完)